胡海濤
摘 要:高職院校是我國培養技術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陣地,然而現在我國的高職院校因為缺乏實訓設備,缺乏與企業溝通等,培養的部分畢業生因為不能適應現代企業的需要,往往一畢業就面臨失業。要培養出適合企業需要的人才,高職院校很有必要和企業進行合作,了解現代企業對人才的要求,采取課堂教學與實訓工作有機結合的方式,培養適合不同用人單位需要的人才的教育模式。
關鍵詞:校企合作;雙師型;人才培養
高等職業教育為社會各行各業第一線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具有明顯的職業技能性,它和普通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有明顯的不同,它使人的才能在職業崗位上得到直接、充分體現,將自身的能力直接作用在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上,應用于生產的整個過程,創造出直接的價值。因此,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崗位業務能力的培養,應放在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首位。
一、我國校企合作的發展及其存在的問題
世界上最早提出校企合作概念的地方是美國。1906年,第一個合作教育計劃在美國的辛辛那提大學宣告成立。1909年,美國的東北大學在新建的工程學院開始實施合作教育模式,并且要求所有學生參加。隨后歐美等發達國家紛紛借鑒美國校企合作的成功經驗,開展學校與企業的聯合辦學。中國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進行校企合作,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學習歐美的成功經驗,采用“一年三學期,工學交替”的辦學模式進行產學合作教學的試驗。
中國的教育經費絕大多數都投入到了本科院校,相對而言高職院校的辦學經費嚴重不足,特別是實驗實訓的建設相對本科院校有很大的差距;校企合作的基礎薄弱,企業沒有多大興趣投入到教育領域;校企合作機制欠缺;沒有穩定的校企合作基地;校企合作的理論研究的嚴重滯后;理論與實踐環節嚴重脫節等問題。
二、校企合作的特點及其規律
1.育人主體和育人環境的雙重性
從育人主體來看,傳統的辦學模式是由高職院校獨自承擔育人和培養人才任務的辦學模式。而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則是由高職院校和企業進行合作來共同承擔育人的任務,按照企業對人才的要求組織教學和實踐培訓。從育人環境來看,傳統的辦學模式局限于課堂,由教師傳授學生理論知識為主,學生很少能夠得到直接檢驗自身能力的機會與實踐的環境。而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則同時擁有學校和企業兩個不同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利用學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各自的優勢,把以課堂為主的教育環境與獲得實踐經驗和能力為主的生產實踐環境對接,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2.“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的有效性
“雙師型”教師隊伍指的是既有扎實理論功底,又有較強實踐應用能力的復合型教師隊伍,是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特點。但是目前我國的絕大多數的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數量存在著嚴重不足的問題,不能滿足學校的教學要求。如何建立一支有戰斗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擺在當前高職院校面前的一大難題。在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中,企業和學校因為共同的利益聯系在一起,因此企業有責任也有義務對學校的教師隊伍進行實踐能力的培養,而學校也可以把青年教師放到企業中進行掛職鍛煉,頂崗工作。另外,企業擁有豐富的專業技術人員,高校可以將這些人員也納入“雙師型”的教師隊伍之中。
3.人才培養的直接性
在現行的高職院校的辦學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反映出許多問題,企業如果將這樣的學生招進來,學生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培訓和實習才能適應崗位的要求,增加了企業的用人成本。而校企合作模式下培養出來的人才,因為事先就有過一段實習的經驗,所以對企業的工作崗位比較熟悉,這樣的人才進入企業后能迅速頂崗工作,為企業產生效益。而且用人單位通過校企合作,主動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能夠了解學生的成長和學習狀況,并對學生進行全面素質的考核,因而提高了企業對畢業生質量的認可程度,提高了畢業生的就業率,實現了企業需求與人才培養之間的無縫對接。
三、校企合作的現實意義
1.校企合作有利于國家的經濟建設
(1)校企合作模式的發展有利于培養大量的實用型、技術型人才。2014年我國經濟GDP總量已經上升到世界的第二位,經濟的不斷發展需要越來越多的人才。如今的中國已經變成了“世界工廠”,但我國制造業的技術型人才嚴重短缺。近幾年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的工廠,出現了大量的用工荒,特別是技術型人才大量的短缺。通過校企合作,高校可以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急需的實用型、技術型人才。
(2)校企合作對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有一定的幫助。這幾年畢業的大學生人數超過了600萬人,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的狀況依然得不到改善,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巨大。通過校企合作,大量優秀的畢業生進入企業工作。企業不僅參與學校教學計劃的制訂和教學活動的管理,并與學生的就業指導結合起來,為就業開辟新的途徑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校企合作有利于高職院校和企業實現雙贏
(1)有利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深化教學改革。我國的高等教育一直以來以高校自主培養為主,對市場的需求方面考慮較少。而校企合作模式以企業的需求為導向,培養企業急需的人才,學生完成學業后可以直接走上工作崗位。通過校企合作,目前職業技術教育“閉門造車”的培養模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發展出了許多新的模式,如“訂單式”和“定制式”合作模式等。這些模式的出現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學校請用人單位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形成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同時,高校與企事業單位積極開展社會聯合辦學的活動,使原本封閉的教學領域得到拓展,擴大了實踐教學的場所,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還可以利用企業的優勢資源,讓在生產第一線的企業家、高級經理人作為學校的特聘教師,優化師資結構,加強理論與實踐交流。另一方面,為企業量身定做的技術人才又能很快地服務于企業生產、建設、管理第一線,從而實現雙贏。
(2)有利于企業優勢與學校優勢的有機整合,優化資源配置。通過校企合作,學生可以在學校和企業的安排下到生產的第一線進行鍛煉。培養出有較強的理論功底和較強的技術能力的學生一直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要比本科院校更重視實踐教學的環節。但有些課程,僅僅通過課堂教學無法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只有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反復訓練才有可能掌握。高職院校通過校企合作獲得企業和社會各方面的資助,獲得實驗設備或建立專業實踐基地,為人才的培養提供了硬件保障。
3.校企合作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未來工作的適應能力
在校企合作模式沒有開始前,學校因為財力缺乏的原因,使得各專業的實習實訓條件不能達到課程標準。而通過校企合作可以讓學生選擇與專業對口的實踐工作,學生要轉變自己的身份以一個職業人的要求完成用人單位交辦的工作,到畢業時,學生就有了相關專業領域的工作經驗,有些甚至還未畢業就已經成了企業的骨干。由此可見,通過校企合作可以讓學生迅速完成從 “學生—學徒—職業人”的轉變,極大地提高了高職院校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通過校企合作,學生可以通過頂崗實習獲得就業所需要的實踐能力,在他們畢業的時候就擁有相對豐富的工作經驗,這將大幅度降低企業的用人成本,很多學生甚至可以直接留在頂崗實習的企業。高職院校畢業生順利就業,可以緩解整個社會的就業壓力,對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和發展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王 兵.高新技術知識產權保護 ——校企合作的實踐和理論[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
[2]蔣建華.2005教育中國[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武漢商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