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春
摘 要:新課改積極倡導在語文教學中應該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積極轉變教育教學方式,徹底改變傳統教學“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運用靈活新穎的教學方法開啟學生的智慧,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從三個方面論述了怎樣讓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動”起來:創設生“動”教學情境;給學生提供“動”的機會;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
關鍵詞:語文課堂;生動情景;師生互動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這樣的要求: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語文教學應該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應該注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與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在教學中應該給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自己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這些要求其實給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指明了正確的導向,暗示著我們的語文教學理念要發生較大的變化。因此,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積極轉變教育教學方式,徹底改變傳統教學“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運用靈活新穎的教學方法開啟學生的智慧,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下面我就針對怎樣讓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動”起來談幾點自己的看法,僅供大家參考:
一、創設生“動”教學情境
要想達到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我們教師就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如果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我們的課堂就沒有教學效率,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顧泠沅先生也說:“在課堂教學中,最有意義的事情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也就是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學生只有有了興趣才會認真學習。”因此,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時,我總是努力給學生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當中,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就會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例如,在學習《海上日出》一課時,我這樣給學生創設教學情境:我首先用紅色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太陽,接著問學生“孩子們,你看誰從地平線上出來了,你們喜歡看太陽出來的樣子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喜歡。”這時我用抑揚頓挫的語言對學生說:“是的,在草原上看日出,能夠讓人心情舒暢,在高山上看日出,能夠讓人心胸豁達,那么,在大海上看日出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呢?今天,我們就去領略巴金爺爺的‘海上日出。”這樣就緊緊拴住了學生的心,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課堂上也積極主動起來。正是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了起來。
二、給學生提供“動”的機會
新課改強調: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邊活動,教學是學生的一種實踐形式,是學生的一種探究過程。因此,在教學中只有多給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多給學生提供發揮個性的機會,學生才能真正在課堂上“動”起來,才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我們的心靈深處有一種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發現者,能成為一個探索者,兒童的這種需要表現得會更加強烈。”因此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時,我積極給學生提供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學生在多讀、多思、多說中成為真正的探索者,我常常引導學生動口讀讀,動腦想想,動手做做,這樣我們的課堂才充滿活力,學生才能在課堂上有“動”的機會。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少年閏土》一課時,我沒有像以前那樣給學生講解課文重難點,而是把全班學生分成6個小組,讓學生自己預習課文,自己提出問題在小組內合作交流,組員互相啟發、互相補充、互相糾正。這樣學生就有了動口、動腦的機會,不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
我們大家知道,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中心,不能只強調學生的學習結果,更應該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參與程度。因此,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時,我即改變傳統教學方式,不再搞“一言堂”,不再以自己為中心,而是力求讓學生全員參與教學過程,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盡力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例如,在學習《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遨游太空的五星紅旗》等課時,我提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上課時,我則走下講臺,讓學生站上去講課,老師只是作為學生中的普通一員參與互動。這樣學生就有了用武之地,學生就會在互“動”中有了濃厚的學習熱情,讓我們的小學課堂充滿了生命活力。
總之,要想讓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我們教師就必須徹底改變過去“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運用新穎的教學方法讓課堂成為學生樂學的場所。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生才會在課堂上學得有聲有色,學得有滋有味。我相信,只要我們教師為學生點亮一盞燈塔,我們的學生一定會在語文課堂上“動”起來。
參考文獻:
[1]鄭維莉.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園[J].吉林教育,2008(01).
[2]季麗亞.語文課堂學生主體地位的構建策略[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4).
[3]趙國新.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園:初中語文教學之淺見.21世紀中學生作文:初中教師適用,2009(06).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