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淑華 田淑琴
摘 要:多年的數學教學經驗證明,要開發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數學素質就必須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合理開發與利用,把教師一成不變的教學局面扭轉過來,能夠讓學生自主發揮、理解知識。
關鍵詞:主體作用;提高素質;數學教學
一、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我們明白這樣的道理,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探究者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探究方式對知識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內涵、性質及關聯。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要圍繞學生展開,教師要積極創設條件,使學生學習得以順利進行。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及生活經驗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究知識。
例如,求正方形的周長,教學時不要把結論告訴給學生,而是讓他們從周長的含義出發,實際動手圍一圍,讓他們先自己算,再啟發他們利用正方形四邊相等的特點,得出邊長4的簡便算法,長方形的周長依然采用這種方法,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加深理解周長的概念,又避免了學生死記硬套公式的弊病。同時,還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際動手測量的能力。
二、倡導學生自主完成
以往舊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地位,自主學習根本就沒有呈現。我們應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對適宜學生自學的教學內容,例如一些簡便題,應放手讓學生自主去完成,例如,104×25,學生用以往的知識便會找到這樣三種簡便解法:
128×25=32×4×25=32×100=3200
128×25=(100+20+8)×25=2500+500+200=3200
128×25=(128÷4)×(25×4)=3200
真的是出乎我的想象,課堂上的學習氛圍濃極了,學生五花八門的講法,當然教師最后還要重點進行指點。這樣的講解至少有三大優點:(1)學生講、教師聽與教師講給學生聽,在學生的心理狀態上不一樣,學生是站在主動地位的,他們希望想把自己的想法展示給別人;(2)如果學生對知識理解得不透徹,是講不出道理的,正因為深入地理解了,才能去講;(3)學生要講出道理,必須絞盡腦汁、靈活運用舊知識,也是他們語言表達能力的展現吧!
三、放手讓學生自主操作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繪畫、拼剪、搭建、類比、測量,這是呈現學生主體作用的一種重要形式。
我們學習了土地面積單位——公頃,為了具體了解1公頃有多少,記得那天早上我和劉老師領學生到操場上進行了實際測量,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由學生計算出它的面積是10000平方米,就是1公頃,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了他們對土地面積單位的認識。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一些實際測量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之中,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完成、自主操作,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呈現。
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