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宇
摘 要:語文教學決定了它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想象力,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關鍵詞:創新精神;語文教學;學習環境;想象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確立的目標。
為什么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呢?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把身心尚在成長、本應充滿好奇與想象的孩子束縛在強大的考試壓力下,學習變成了機械的教條活動。記得有一份資料曾經寫過:在一場中美學生智力對抗賽中,主持人提出的問題是:“三時到四時的時間段內,時針和分針什么時刻重疊?”對此,中美學生分別采取了不同的兩種解法:中國學生立即埋頭于草紙之中,開始演算。而美國學生卻不慌不忙撥起腕上的手表。兩種做法孰優孰劣不說,關鍵是問題發人深省。面對新世紀的國際競爭,我們總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而只有從小具備創新精神的人,將來的創新才有可能。
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而語文教學由于學科特點和功能,決定了它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那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呢?
一、為學生創造民主、和諧、寬松的學習環境
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這樣的體驗:在一個緊張壓抑的環境中,人的思維往往處于壓抑狀態;反之,人的思維就會異?;钴S。語文教學就應該為學生提供寬松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給他們充分展現自我的機會,激勵他們大膽地提出問題,創造性地分析和解決問題。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這樣學生不感到有任何負擔,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人人都渴望學到知識,人人都能發現新問題,這樣就能在創造的天空自由地翱翔。為了營造這樣的教學氛圍,教師首先應該與學生建立一種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做他們的知心朋友,以自己的情感力量、人格力量做學生的典范,和他們平等相處,把愛獻給孩子,讓他們感受家的溫暖。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好老師意味著什么?首先意味著他是這樣一個人:他熱愛孩子,感到和他們在一起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于和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與悲傷,理解孩子的心靈,時時刻刻都不能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p>
二、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課堂教學是創造性教學的主陣地,優化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主陣地。
1.鼓勵學生敢想敢說
“雪化了變成了什么?”對于這個問題,孩子的回答是:“變成了春天?!边@是個充滿想象力而又充滿詩意的回答。可遺憾的是,有的教師或家長卻一本正經地說:“變成了水?!蔽覀儙缀踉诓唤浺忾g就把一個內心豐富的孩子改造得干癟簡單了。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對于那些新穎獨特又不幼稚可笑的想象萌芽,要悉心呵護、精心培養,以使孩子能有更大的信心與勇氣去想、去說。思考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環節,富有創造力,首先要敢于思考、敢于想象。
2.精心設計提問
教師設計的問題,要緊扣教材的重難點,要新穎,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3.正確對待學生的提問
不指責學生“事多”。培養創新精神要培養學生的積極思維,學會從質疑開始。在教學過程中,有的學生對一些問題產生了疑問,有些教師要么制止,要么敷衍了事,這樣就遏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激勵他們獨立思考。在講完課后,都要問問哪些問題沒有弄清楚,讓他們提出來,大家討論,一起找出答案。讓他們在問中感受學習的快樂,使學生在成功和愉悅中增強學習興趣,引發學習動力。
4.教師應精細設計自己的語言
教師的語言是傳遞知識的媒體和載體。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痹谡Z文課堂教學中,課文是有形無聲的榜樣,而教師的語言卻是有聲無形的榜樣。只有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學生才能樂于學習、主動學習。所以要求教師依據課文特點設計好語言,使自己的語言富有情感,語氣親切、柔和,多用肯定性、鼓勵性語言。
5.大膽嘗試教學改革
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素質教育就是從應試教育向能力培養的轉變。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這方面的培養。如,在課文《半截蠟燭》中,我先讓學生讀劇本,了解劇本的大意,聯系上下文具體情境,讓學生編課本劇。一上課,學生當上了演員,同學們在看表演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人物的性格特點也就不難總結了。
三、幫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想象力則概括了世界上一切推動進步的東西,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因為想象,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因為想象,阿基米德測出皇冠的含金量,發現了阿基米德定律。因此,想象力的豐富與否決定著一個人創新能力的高低,決定著一個人探索征程的長短。所以,教師一定要千方百計地豐富、培養孩子的想象力,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四、開展語文課外活動,為學生培養創新能力提供廣闊的天地
大自然的神秘、奇異、豐富、博大,社會生活的廣闊、復雜,都應該走進孩子的內心,讓孩子有一個遐想的根基。通過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外向學習方法方式的交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商討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以閱讀課內外讀物為主,并讓學生積累摘抄,依據教材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組織學生編寫劇本,實地采訪和調查,對學習內容進行小結等。組織學生演講、朗讀、辯論等。依據教材讓學生掌握語文學科基礎知識,并開展研究性學習,讓其始終處于探索性、創造性的環境中,有效地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把知識放在問題中、放在現實中,讓他們主動發現、探索,從而促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利用舊知識進行創新活動。
總之,未來的社會是知識經濟和信息化的時代,未來更需要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更需要高素質人才,讓我們每位教師都能為培養出這樣的人才而努力吧!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