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 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小學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教學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個好的情境,往往能夠促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吸引其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筆者認為: 有效情境創設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是十分重要的。方法是:創設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創設操作性的活動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有趣的游戲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對情境的定向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重視對情境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創設新穎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農村小學 數學教學 情境創設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4(c)-0136-02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然而由于諸多原因,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卻是十分薄弱的環節。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中探討這一問題很有必要。
1 有效情境創設對小學數學課堂的價值
有效的教學情境可以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觀察、想象、思考、探索,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探尋規律。一個好的情境,能夠促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吸引其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并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1.1 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學習活動的推動力。學生的學習活動是由各種不同的動力因素組成,從事學習活動,除要有學習的需要以外,還要有滿足這種需要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同學生的需要一起,成為學習動機的重要組成因素。為學生創設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系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自然地生發出學習需要,產生對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
1.2 讓學生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
傳統的教學方式大多注重間接知識和經驗的傳授,輕視直接經驗的獲取,將學習活動變成了單純的“授——受”活動。在這一學習活動中,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老師教什么,學生就接受什么,完全沒有自主的權利。
而現代教學則注重直接經驗的獲取,它強調讓學生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在體驗中增長知識、發展身心、健全人格。使學生獲得數學思想方法的啟迪,品嘗成功的歡樂。在體驗中學習數學而不是直接獲得現成的結論。
1.3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是人們認識活動的啟動器和動力源。陶行知先生曾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人類的寶貴品質,沒有問題就沒有人類的創造。
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促使學生主動去獲取更多的信息來解決自己發現的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捕捉數學信息的能力和提出數學問題等多種能力都得以發展。
1.4 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讓學生在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形成數學思想,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2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情境的特征
2.1 生活性
有效的數學情境賦予數學學習以生活情趣。《課程標準》指出: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親自體驗生活情境中的數學問題,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探究欲望,而且有利于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2.2 操作性
現代心理學家認為:思維的發展都經歷直觀行動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三個階段。小學生以直觀行動思維為主,具體形象思維逐步上升。而數學知識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具有抽象性。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重視創設操作性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去動手操作、去感受,從而使抽象的概念、算理具體化。
2.3 趣味性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
2.4 參與性
有效的教學情境必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規律和學習實際,應該讓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參與到情境之中。
3 小學數學有效教學情境創設策略
3.1 創設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在學習數學新知識前,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具備一些數學經驗。這些來源于現實生活的“粗淺認識”構成了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因此,我們必須創設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學“連加、連減”時,筆者布置了兩項貼近生活的練習。(1)讓學生調查爸爸、媽媽的歲數,然后計算出爸爸、媽媽和自己一共的歲數。(2)讓學生設計并填寫一個“家庭一天的生活開支表”。
這樣的練習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感到數學是鮮活有趣的,使他們更加熱愛生活,逐步養成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意識和習慣。
3.2 創設操作性的活動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使低年級學生理解數學概念、算理,僅憑教師的語言闡述是不行的,必須讓學生在實際的動手操作中獲得知識。
3.3 創設有趣的游戲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游戲活動具有啟真、啟善、啟美的功能。適當運用游戲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能極大地發揮學生的潛能,使學習活動生動有效、事半功倍。通過游戲活動,使學生全身心地投人到課堂中,用心去體驗、感受,不僅獲得了必要的數學知識,也獲得了極大的快樂,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筆者利用學生所熟悉的“打電話”這一個生活經驗,在課堂上開展“打電話”的游戲。讓學生在電話的對話之中交流學習的感覺,并在打電話的情境中掌握和鞏固知識技能。教學時,筆者做著打電話的姿勢,對學生說:“我這個電話是打給蘭蘭的,請問18里面有幾個十,幾個一?”蘭蘭也做著打電話的姿勢回答說:“18里面有一個十,8個一。”然后讓同桌之間做這個游戲。這樣學生在游戲中不僅掌握了“11—20”中的每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十,幾個一,而且使學生在這個游戲中掌握了數的組成規律。學生學的輕松又愉快。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的內容,不斷的編講有趣的游戲,給學生創設游戲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4 引導對情境的定向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把觀察能力看成是智力三要素之一。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的能力和良好的觀察習慣是也是數學教學的目標之一。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定向觀察能力不強,對情境呈現的信息觀察往往比較寬泛,需要老師有針對性的引導。要指導他們懂得應該從什么角度看問題,對問題進行分析、比較。
例如,在教“比例的基本性質”時,筆者是這樣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的。
師:老師這里也有一個比例“12:口=口:2”,不過它的兩個內項看不清了,你能猜猜這兩個內項可能是哪兩個數嗎?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有序板書。
師:你能報出兩個內項不是整數的例子嗎?
學生思考后報出內項含有分數和小數的例子。
師:像這樣的例子舉得完嗎?
生:舉不完。
師:舉不完,我們用省略號表示。
師:請大家仔細觀察上面這些比例,你有什么發現?
生:這些比例的內項乘內項等于外項乘外項。
生:兩個內項的位置可以交換。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師:真了不起!敢于通過觀察大膽猜想。“比例的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的積”這只是你們的猜想,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這樣的規律呢?有什么好辦法可以證明?
生:舉例驗證。
師:怎樣舉例呢?你有什么竅門?
學生沉默。
師:我們可以這樣舉例:先寫出比1∶2,算出比值得0.5,寫出比值為0.5的缺項比,如3:( )=0.5,求出后項為6,再組成比例1:2=3:6,算出2×3=6,l×6=6,即比例的內項乘內項等于外項乘外項。
呈現合作要求:(1)前后4個同學為一個小組;(2)每個同學寫出一個比例,小組內交換驗證;(3)通過舉例驗證,你們能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四人小組合作舉例驗證后反饋。(略)
通過觀察大膽猜想,舉例驗證,合作交流,學生們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質”。
3.5 重視對情境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在總體目標中指出:“能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筆有據……”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圖和教學具進行看物說話、看圖說意的訓練,讓學生說出對情境的理解,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只有通過長期不懈的堅持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才會得到提高。
3.6 創設新穎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數學情境的有效性始終離不開學生的思維發展,情境創設必須以思維為核心及時實現數學化。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之前要把握好教材的意圖和本質,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創設什么樣的情境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教學《比例尺》時,在學習了比例尺的意義之后,筆者出示下面的題目:海鷗牌手表的某個零件長2mm,畫在圖紙上長4cm,求這幅圖紙的比例尺。出現了下面兩種做法:
解法一:2:40=1:20
解法二:40:2=20:1,4cm=40mm
“哪種方法是正確的呢?”筆者將問題拋給了學生。學生各說各的思路,各講各的想法,在相互的交流中比較自己和他人的思辨過程,不斷辨析,最終達成共識:求比例尺,要用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這時又有學生提出:“老師,比例尺不是通常寫成前項是1的比嗎,可為什么這道題的比例尺卻是后項是1呢?”是啊,都是比例尺,為什么有的前項是1,而有的卻是后項是1呢?引發了再一次的認知沖突。經過又一輪的唇槍舌戰,孩子們終于弄清比例尺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縮小比例尺,要把實際距離縮小一定的倍數畫在圖紙上,這時比例尺的前項是1;另一種是放大比例尺,是把實際距離擴大一定的倍數畫在圖紙上,這時比例尺的后項是1。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經過前后兩次的認知沖突,比例尺的意義在思辯中有了清晰的認識。
總之,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克服一切困難,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特別要結合學校、教師、學生的實際,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洪長英.創設自主學習情境 注重培養學習能力[J].學問·現代教學研究,2012(1):1.
[2] 褚方群.例談創設有效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J].學問·現代教學研究,2012(9):98-99.
[3] 韓兵.實施小學數學課堂生態教學之我見[J].數學大世界:教師使用,2010(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