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
摘 要:數學學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邏輯性,高中數學知識點多,難度又加大,學生學起來具有一定難度。如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巧妙運用多媒體技術,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創設生動、具體、形象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提高高中數學的課堂
效率。
關鍵詞:高中數學;多媒體;生動課堂
高中數學作為高中學習階段的基礎學科和主要課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邏輯性和思維性。高中數學教學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演算能力。傳統的數學教學利用黑板、粉筆和教科書,對數學知識進行講解、提問、解答和鞏固練習,具有一定的弊端。教師板書書寫占用時間較長,留給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時間相對較短;學生主要從教師和課本中獲得知識,知識面相對狹窄。而將多媒體技術融于高中數學課堂,利用Powerpoint、Flash、幾何畫板等軟件,將抽象的數學問題以學生易于感知和理解的實例來展現,把知識的形成、發展和應用有機地結合、動態地顯示,從而使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提高,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增強了凝聚力,讓數學知識不再單調枯燥,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活潑。下面從筆者的高中數學教學實踐出發,談談多媒體課件在高中數學課堂的有效運用。
一、運用多媒體,變抽象為具體,動態呈現數學知識的形成
過程
現代教學觀告訴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結果,更要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不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巧用多媒體技術,可將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動態呈現給學生,使學生感覺抽象、難于理解的知識變得形象生動,直觀可見。尤其在教學立體幾何內容時,以多媒體輔助傳統教學方式,能夠大大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授課效果。比如,在學習各種柱體、錐體、臺體的表面積和體積時,如果教師用粉筆在黑板上繪制圖形,既占用了大量課堂寶貴時間,又很難清晰形象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不容易理解。而將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實物圖片以多媒體課件形式呈現給學生,能使學生在直觀感知具體實物的同時學習興趣大增。再給學生展示正棱柱、正三棱錐和正三棱臺的側面展開圖,使學生在直觀感知中觀察、討論它們的表面是由哪些平面圖形構成的,以及如何求這三個圖形的表面積。而對于柱體、椎體體積的求解,也是學生普遍感覺困擾的問題。這時再利用多媒體課件模擬柱體與椎體體積之間的分割關系,將等底等高的三棱柱分割成三個三棱錐,由此得出它們之間的關系。這樣通過多媒體的動態展示,感知了幾何體的形狀,經歷了幾何體的側面展開過程,探究了幾何體表面積和體積的求解過程,對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了生動、多彩、直觀的詮釋,使傳統教學中的重、難點以鮮活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學生印象深刻,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理念,增強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學習觀、探究觀和實踐觀。
二、運用多媒體,發揮學生主體性,形成探究合作的教學新
模式
數學新課標強調,要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學會一定的探究方法,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能夠運用科學探究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的數學問題。在高中數學課堂中靈活有效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更好地實現新課標提出的這一要求。一方面,利用多媒體課件中豐富的學習資源,可以開展相應的數學實驗,促使學生積極參與,運用數學知識進行探究和合作學習。比如,在教學“橢圓的定義及其標準方程”時,制作橢圓的兩個構造實驗,引導學生分組探究橢圓構造的方法以及和雙曲線、拋物線的聯系。通過這樣的數學實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橢圓的兩個定義,有效地突破課堂教學中的難點。另一方面,利用多媒體課件的交互功能,將教學內容以不同形式呈現在大屏幕上,更便于師生互動和共同探索。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積極地交流和探討,避免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多媒體信息容量大、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反應迅速。比如,一道高中數學習題可以有多種解題方法,這時利用多媒體的交互性,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解題思路,從而能夠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案;在課堂練習中可以將隨時發現的問題及時地展示在屏幕上,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質疑,在課堂上不遺留任何沒解決的問題;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測試功能,還可在課上進行達標檢測,按順序調出檢測題,選擇答案,糾正錯誤,有效地解決評價多元化的問題等。
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合理、科學、巧妙地應用多媒體技術,能使師生受益匪淺,相反,如果只為課堂表面的精彩和熱鬧而無節制、無目的地盲目亂用,也會帶來很多弊端。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再好的多媒體課件也是教學的輔助手段,數學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只有我們在現代教育教育理念指引下,從數學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出發,將傳統教學方式和多媒體技術有機結合,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才能使教師教得有效,學生學得
精彩。
參考文獻:
[1]張仁升,王志強.試論高中數學教學與多媒體課件的整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04).
[2]孟曉麗.淺談高中數學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模式及應注意的問題[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0(11).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