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炎輝
摘 要:無論是傳統的閱讀教學還是現代的閱讀教學,都離不開課堂提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明確了提問的作用,然后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創造問題情境,這樣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精神大有益處。從三個方面探討中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意義、現狀、設計思路和實施要求。
關鍵詞:閱讀教學;課堂提問;意義;現狀;設計思路;實施問題
一、課堂提問的意義
1.心理發展意義:提問能激發學生求知欲,發展學生思維。課堂提問的心理意義在于揭示認識上的差異,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和積極性。課堂提問的發展意義在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課堂提問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較大的作用。
2.認知意義:提問可以幫助學生較快地掌握知識。教師的提問就是讓學生沿著合理簡捷的途徑通過自己的智力活動去掌握知識,遵循合理的思路較快地理解課文,從而提高認知能力。
3.調控意義:提問是課堂上師生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提問的調控意義在于通過提問了解學生的理解程度,獲得反饋信息,使教學更加有的放矢。因此提問的調控意義能使師生雙方相互溝通,克服盲目性,協調教學活動。
二、課堂提問的現狀
1.課堂提問“三多三少”。即,(1)一問一答多,獨立思考少。教師提問一個問題,學生回答一個問題,有些問題學生即使不看書,也能對答如流。學生沒有獨立思考的余地。(2)“尖子”學生回答問題多,中下層學生回答問題少。這種現象較為普遍。教師課堂提問的問題都被“尖子”學生“包”下來了,中下層學生沒有回答問題的機會。(3)注重結果多,展現過程少。教師往往只滿足于告訴學生問題的答案,即結果,學生也往往只注意教師提供的結果。
2.出現“三多三少”現象的原因是課堂提問存在的三個問題。(1)目標不明。(2)缺少層次。(3)單向發問。
3.課堂提問的問題設計存在三個通病。問題設計的第一個通病是淺表化。教師設計的問題不是“是什么”,就是“怎么樣”,全在課文的情節上打轉。這些問題,學生從課文中的片言只語就能回答,根本無須深入思考或體察感情。問題設計的第二個通病是簡單化。教師自己已有了結論,教學時盡快把學生往現成的結論上引。班上有個別好學生得出了結論,教師便誤以為全班學生都已達到目標,萬事大吉。問題設計的第三個通病是煩瑣化。問題多而瑣碎。一節課問上幾十個問題也不少見。
三、課堂提問的設計思路和實施要求
根據中學語文學科的性質和語文教學的整體目標要求,我們對有效提問的標準可做如下四點界定。(1)首先要求“從文悟道”。也就是從語言文字入手領悟其中的道理。這是語文學科的性質所決定的,也是語文學科所承擔的雙重任務決定的。在語文課中如何進行思想教育,如何滲透德育,必須“從文悟道”。(2)緊扣目標,注重整體效應。每個問題都要從整堂課考慮,提高向心性。(3)要能激起思考,促進認識發展。問題設計必須以學生原有基礎為起點,每個問題對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有價值,問題前后之間有邏輯聯系,引導學生的認識逐步深入。(4)組合精巧,難易適度。課堂提問的問題應精巧地組合起來,同時,要求把問題提得比學生的現實發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們“跳一跳就能把果子摘下來”。
一篇課文設計了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按照怎樣的思路組合,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因此有必要研究課堂提問設計的思路。
一般來說,用于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提問主要有兩種思路:一種是總分思路,從整體到部分。另一種是分總思路,從部分到整體。
那些有情節的課文,常規性的問法總是按情節發展的順序來問,這是一種順向思路。按順向思路提問往往比較瑣碎,容量不大。
提問設計的思路還有縱向和橫向的不同。一些課文出現對立的兩個方面,如果采用橫向提問,學生不勝其煩。如果換成縱向思路,縱向問就比橫向問簡潔得多。
總分思路和分總思路,順向思路和逆向思路,縱向思路和橫向思路,很難籠統地說哪種好哪種不好,具體運用時應隨學生和班級實際而定。但是提倡多種思路是很重要的,這樣就可以設計出幾種方案。有了許多方案,才能比較選擇,決定取舍。明確了課堂提問思路,我們可以談談課堂提問實施。這里只談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一些原則。首先,必須面向全體。其次,問題實施要留有余地。第三,課堂實施要能隨機調節。問題的設計教師不可能都想到,課堂上隨時可能出現新問題,這就需要教師隨機調節。第四,應強調“到位”。有些問題的設計有分量、深度,但教師把握不好,問題的回答沒有“到位”。因此,提問設計好,回答問題必須“到位”。上述這些原則只是實施課堂提問中應予重視的幾個要素,至于實施的具體做法,因人而異。
綜上所述,關于中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意義、現狀、設計思路和實施等問題已得到初步闡明。這就是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發展到今天我對課堂提問這個問題的認識。
參考文獻:
[1]劉顯國.課堂提問藝術[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
[2]王世堪.中學語文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