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杰
摘 要:目前最新修訂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在其“實驗稿”的基礎結構框架不做整體變化的前提下,在認真總結十年課改經驗的基礎上,對教育價值、課程性質、課程基本理念、課程設計思路、課程內容標準與實施建議等方面進行調整、充實、修訂與完善。回顧了十年音樂課改,有針對性地歸納了《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全面比較了《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與“修訂稿”。同時對“修訂稿”加以思考,提出在今后實施中有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比較;思考
一、走過十年:《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的頒布,及與之配套的音樂實驗教材在全國范圍內的實驗與推廣,是自20世紀初我國開啟學校音樂教育一百年來,改革內容最為具體的一次學校音樂教育的普及行動。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藝術教育,存在種種問題,如教師素質不高、指導思想不明確、教學內容混亂、教學方法不得當等,藝術教育往往易于喪失自身的本質特征,既沒有突出藝術的特點,又沒有關照中小學教育的特點。《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根據音樂藝術的特征和現代教育的要求,按照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審美認知規律,提出了諸多嶄新的音樂教育理念,該標準的實施摒棄了以前中小學音樂教育注重學科發展的特點,建立了以人為本的發展觀,順應了國際音樂教育改革的趨勢。
誠然,任何一部課程標準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新課標在十余年的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亟需完善的空間。筆者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關于音樂審美的價值問題
1.對以審美為核心的爭議
以審美為核心一直都是《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最為爭議的問題。(1)質疑這種觀點的部分學者認為,我國2001年音樂課程審美主導地位的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世界性藝術課程改革浪潮與教育時代精神的影響,不是完全由我國內發的。(2)反對這種觀念的學者有些是從當前國際上出現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理念出發,對以審美為核心的美育觀念進行批判。(3)也有學者以音樂教育的實踐哲學取代,強調音樂是一種表演藝術,強調音樂作品必須通過表演,才能把作品傳達給欣賞者,實現其作為藝術作品的價值。因此在創作、演出和欣賞三個環節中,認為其中第二個環節“表演”最為重要,是音樂的生命所在。
2.對音樂審美的狹隘理解
(1)對美、審美、音樂審美教育理解的模糊性和多樣性
什么是美,什么是審美?可謂是哲學和人文科學的一大難題,人們對什么是“以審美為核心”教育理念的理解也確實存在困難。 “審美”一詞來自于哲學術語還是普通口語其含義的深淺度也是不同的。對未受過系統哲學訓練的普通音樂教師來說它只是一個哲學術語,在該層次中,“審美”一詞的理解必然要建立在審美關系基礎上,并且要對審美主客體進行全方位的考察,在強調主客體統一的認識基礎上才能正確地理解其內涵。口語中的“審美”更多的是體現審美主體的主觀感受和體驗。
(2)把音樂審美理解為音樂欣賞,把音樂欣賞理解為聽音樂
在實踐教學中,很多中小學教師認為音樂審美就是音樂欣賞,我們知道,音樂欣賞是以具體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的方式及其他輔助手段來體驗和領悟其中的真諦,從而得到精神愉悅的一種審美活動。音樂欣賞是一種音樂審美活動,也是音樂審美的途徑。由于這種狹隘的理解,無意識地擴大了音樂欣賞環節,而忽視了音樂的創作和表演。在課堂中,經常出現這樣一幕,教師只充當控制播放音樂的工具,學生安靜地坐著聽,一堂課下來,欣賞曲變成了催眠曲。人們對任何一部音樂作品的欣賞都離不開聽覺的直接感受,沒有聽覺對音樂音響結構的具體感知,就談不上音樂的欣賞。可以說聽音樂是欣賞的前提,但是聽音樂不是欣賞的全部。聽音樂不能替代音樂欣賞,音樂欣賞也不能替代音樂審美。
(二)關于音樂課程理念的實施問題
在教育部2001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是這樣闡述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程理念的:“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綜合、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評價機制”。這些理念一點一滴地影響著音樂教育觀念和教師觀念,在現實教學中,由于對理念的理解不透徹和把握不到位,產生了以下問題。
1.為審美輕技能
由于以往的音樂教育過于強調教育的普遍性規律,導致“非藝術化”教學傾向嚴重,同時不正確地強調音樂的特殊性規律,導致“專業化”教學突出等問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初期,重審美、輕技能的教育觀念和現象較為普遍。加之一線教師對審美教育的模糊理解,主觀認為中小學音樂課主要是審美教育,無需知識技能。出現淡化學科知識和技能,使藝術審美與必要的知識技能相分離。
2.為綜合而綜合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基本理念中,提出要提倡學科綜合,指出音樂教學的綜合包括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音樂與舞蹈、影視、美術等姊妹藝術的綜合;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隨之而來的新問題,就是有些教師曲解了學科綜合的含義,加之自身能力有限,在教學中陷入了形式綜合的誤區,為了課程的綜合而綜合,從而偏離了音樂學科本位。
3.為手段而手段
科學與音樂的融合與發展,不僅影響了音樂自身的發展,同時為音樂教育帶來了更加豐富和便利的世界。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當下基礎音樂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教學形式。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在現代教育技術條件允許的地方和學校,著實出現了音樂課堂過于依賴多媒體的現象。本應該由老師引導的課堂變成了機器主宰的世界,本應該活躍有律動的課堂變成了一片靜默。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是為了豐富老師和學生的音樂世界,是畫龍點睛而非喧賓奪主。
二、新的起點:《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修訂稿)》的修訂與完善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修訂稿)》以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向導,特在“前言”中,強調了美育是國家的教育方針,并且將其作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努力促進教育公平、實現教育持續健康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總體框架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修訂稿)》分為前言、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實施建議四部分,語言表述中將“實驗稿”的“內容標準”改為“課程內容”,將“前言”中的課程性質與價值“改為“課程性質”,將“內容標準”中的“感受與鑒賞”改為“感受與欣賞”。
(二)前言
用“課程性質”取代了“課程價值”,突出了音樂課程的人文性、審美性和實踐性,為音樂課程的有效實施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奠定了學理依據。第一次將實踐性歸為音樂課程的性質,關注了音樂學科的實踐特點,強調在親身參與的實踐活動過程中,獲得對音樂的直接體驗和情感體驗。在“課程基本理念”中,將原來的10條基本理念整合成相互關聯和制約的5條。依然將“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作為課程的重要理念,同時加入了“強調音樂實踐”,將“提倡學科綜合”改為“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將“理解多元文化”改為“理解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將“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改為“課程設計思路”,從教學實際出發,從5個方面闡述了課程的設計思路。
(三)課程目標
“修訂稿”中的總目標在“實驗稿”的基礎上更為完善,語言表述更為嚴謹和具體。如“探索、發現、領略音樂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持久興趣,掌握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基本的音樂素養。”其中“掌握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十年課改后,又重新回到課程標準的目標中。堅持了以“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和技能”三個方面為維度,較好地體現了音樂學科的培養目標和學科特點。
(四)課程內容
“修訂稿”的“課程內容”部分,在強調學科特點的基礎上,體現了對學生審美能力、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文化傳承意識的培養。并結合我國目前基礎教育中音樂教學的實際,在課程容量和難度上做了適當的修改,特別是對各學段的內容標準的關聯性以及之間循序漸進的安排做出了更合理的表述。如,在“課程內容的框架結構”中,將實驗稿中的“領域一”:“感受與鑒賞”修改為“感受與欣賞”;在“領域三”:“創造”中,將原來的“即興創造”改為“即興編創”,這不僅是用詞的修正,更體現了尊重學生的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發展水平和音樂認知特點的課程設計理念,也體現了音樂學科內容、體系和學習方式的科學性與特殊性。領域二中“表現”部分,每個學段都要求了背唱歌曲的數目,但值得關注是,1~2年級要求背唱1~2首中國民歌;4~6年級、7~9年級要求背唱1~2首中國民歌,同時學唱京劇或地方戲曲唱腔片段,在具體的內容標準中凸顯了弘揚民族音樂。針對目前兒童的生理發展特點,變聲器嗓音的保護提前到3~6年級。
(五)實施建議
在“實施建議”內容中,修訂稿更加強調的是“以學生為本”,突出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修訂后的“教學建議”較之實驗稿,新增加了“重視教學目標的設計與整合”“正確處理教學中的各種關系”“積極引導學生進行音樂實踐活動”等內容。提出“應善于利用現代遠程教育中的音樂課程資源進行教學”。充分體現了基于國情的設計理念。將實驗稿中的表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前面又加上“合理”二字,正是針對近年來音樂教學“濫用多媒體”和“傳統教學手段邊緣化”的傾向而提出的。
實施建議中特別指出“重視教學目標的設計與整合”。目標的設計應體現三個維度的整合及有機聯系,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注意過程與方法的教學體現,同時應明確知識與技能的目標達成。可以看出,更加重視和平衡情感、方法和知識的關系。
三、對《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修訂稿)》的思考
(一)如何以審美為核心
音樂的審美教育功能對社會的影響最為深遠。由于音樂能把千錘百煉、高度發展的社會理性凝聚呈現為明顯直觀、靈活多姿的感性形式,因此它在提高審美感受能力的同時就給人以教育,不僅對智力開發給予有力的促進(提高聯想、幻想和創造性想象能力,提高抽象思維、敏慧推理的智能,提高對于外來信息的記憶、反饋能力),而且對各種非智力因素(如自制力、毅力、細心、專注、適度)的培養,以及性格、情操方面各種良好素質的塑造,都具有深遠持久的作用。那么在教育實踐中如何實現以審美為核心,如何評價以審美為核心是有待解決和落實的問題。
(二)如何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弘揚民族音樂文化
“弘揚民族音樂”具體落實需通過教學實踐體現。筆者認為,如何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弘揚民族音樂文化,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完善和解決。(1)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定位是在以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為基礎的學校音樂教育。(2)在教學實踐中,在時間順序上,是弘揚民族音樂在前,還是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在前,還是并駕齊驅。在小學1~2年級,學生還未對自己的母語音樂文化形成固定的審美心理的時候,就要求“聆聽不同國家、地區、民族的兒歌、童謠及小型器樂曲或樂曲片段,初步感受其不同的風格”,是否合理?(3)如何讓適宜于進入中小學課堂的民族傳統音樂資源,系統的呈現在教材中并為學生所喜愛?
(三)如何構建音樂課程評價的指標體系
盡管標準定出了“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自評、互評及他評相結合”的原則,但評價的內容、要求過于籠統,如評價學生“音樂的體驗與模仿能力、表現能力、探究音樂的態度與創編能力,對音樂與相關文化的理解以及審美情趣的形成等”。這些評價的內容,不僅同樣缺少知識技能方面的度量、質量要求,而且與不同學段的內容標準也未能完全銜接與對應,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課程標準的科學性、嚴謹性和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美]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2]尹愛青.音樂課程與教學論[M]東北師大出版社,2005.
[3]王耀華.中國民族音樂[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
[4]謝嘉幸.全球化浪潮沖擊下的中國大陸學校民族音樂傳承[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