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彥
[摘要]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務之一。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進一步完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應注意遵循主體性原則、民主性原則、個性化原則、實踐性原則,要從更新教學理念、加強師資培養、優化課程設置、運用多樣化教學方法、完善教學評價體系等幾個方面對大學英語教學中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進行探討。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02-0119-02
doi:10. 3969/j.issn.1671-5918. 2015. 02-060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就是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從創新型人才的特性與社會發展需要出發,在大學英語教學理念、師資培養、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與方法和教學評價體系等方面實現創造性調整或變革的教育運作方式。
一、阻礙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因素
一是學生自身主體地位的缺失。長期以來,講授一直占據著大學英語教學的主導地位,英語知識自身的應用與創新被忽視,教學理念過多強調以知識為本,而忽視了以人為本,在學習方法上強調聽、記、背,忽視了學生情感意志、合作能力、行為習慣、交往能力的培養。盡管專家學者一直呼吁在英語課堂上應以學習者為中心,但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往往還是機械地重復著學生預習生詞和短語,教師講解,介紹課文背景知識,逐句逐段講解課文的過程。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宰,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處于消極盲目地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缺乏學習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沒有被充分發揮出來,進而影響了學生發散性、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
二是現行考試制度的不完備。為了提高英語水平檢測的科學性和客觀性,以英語四、六級等級考試為代表的各種標準化測試層出不窮。受此影響,師生雙方在英語教學和考試中片面地追求高分數和高通過率,以應試為導向,急功近利,違背了教育教學的客觀規律,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在這種大環境下談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更是空中樓閣。
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學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認知的主體,知識要靠學生的主動思維去獲得,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也要在學生的主體參與過程中才能實現。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為了養成學生有一輩子自學的能力。”為培養創新型人才,大學英語教師的身份應從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之人轉變為指導學生學習、促進學生學習之人。其主要任務是教會學生語言習得的方法和規律,通過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帶領學生走向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并引導他們進入相關領域里更深層次的探索和更高階段的學習。堅持主體性原則,就要把學生看成是課堂教學中與教師處于平等地位的主體,激發共同參與課堂教學的責任感,增強學生自信心,逐步形成獨立自主意識和質疑批判精神,為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基礎。
(二)民主性原則。從本質上講,創造性活動是一種異常的行為。有利于創造性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教師教學過程越民主,學生的盲從意識就越弱,創新思維就越靈活。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良好環境為切入口,營造一個開放、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這種“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氛圍有利于學生產生解決新問題的勇氣和信心。課堂上,教師避免居高臨下,應該支持不同的意見,淡化教師權威,鼓勵學生向知識、向教師提出質疑,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興趣,激發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才能進一步激發和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使學生能夠靈活地運用知識,產生更富有個性和創新意識的作品。
(三)個性化原則。學生個性特征發展得越明顯,其創新力就越強。長期以來,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一直偏重對學生聽、說、讀、寫、譯五項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分析能力和獨立提出見解能力等個性的培養。此外,高校內大學英語學科培養目標、教學計劃以及教材的統一性也削弱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應該堅持個性化原則,在教學過程中形成一個充分張揚學生個性的氛圍,讓學生認識自己的個性特征,不迷信權威,不盲從教師和書本,增加思維的多樣性與豐富性,拓寬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揚長避短,引導學生朝最能發揮自己優勢和特長的方向發展,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實踐性原則。實踐是創新的源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通過實踐。實踐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擴展,是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創新能力的橋梁。大學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大學英語教學在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不僅給予大量的聽、讀語言輸入,也要讓學生有充分的說、寫語言輸出,要鼓勵學生到社會生活中去實踐,把英語課堂擴展到書本外,應用到實踐中去,甚至拓展到其他學科,知識來源也從教師及教材延伸到任何能夠使學生受益的實踐平臺,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創新能力。
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具體措施
(一)更新教學理念,確立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觀。更新教學理念是根本條件,沒有理念上的改變,就不可能帶來其他方面的創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要轉變教育觀念,激發學生獨立思想和創新的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然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各種情況,教師要充分鼓勵學生表達不同的意見,還給學生思考的權利,充分認識并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人格特征,努力培養學生跨學科知識的綜合能力和多元文化的融合能力,以及運用各種方法和條件獲取新知識的能力。endprint
(二)加強師資培養,有效提高教師創新能力。創新關鍵在于人才,人才的培養重在教育。文秋芳教授曾指出:要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學生,必須要有一支具有創新素質的教師隊伍。只有具備創新能力的教師,才能承擔起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任。所謂創新型教師就是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將其有效運用于教學中,并且有獨創的見解,能夠采用行之有效的新教學方法的教師。教師創新素質高低對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教師應該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教學和科研能力,這樣才有可能將學生培養成為具備較強自主學習能力和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創新型教師一般具有以下特點:愛崗敬業、有強烈的求知欲、能夠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并善于把自己的創新成果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學校應采用有效的方式去培養大批創新型教師,這樣才能夠使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落到實處。
(三)優化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實現教學內容的跨學科性。創新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語言的生命力在于運用,創新思維來自于實踐,只有將聽、說、讀、寫、譯能力綜合全面運用的學生才有可能培養成為創新型人才。另外,教學過程中要積極開展第二課堂,要創造條件開設技能拓展類課程,包括學術英語、專門用途英語、高水平考試培訓等模塊,開設跨文化交際、影視欣賞、報刊閱讀、英語辯論等多樣化的選修課程,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打下基礎。教學內容上要重視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加大對國內外傳統文化、歷史、哲學及文學藝術的教授,增進對國內外文化科技發展趨勢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并適應多元文化的世界。既要保證學生在整個大學期間的英語語言水平穩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的學習,以滿足他們各自不同專業的發展需要。
(四)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實現教學方法多樣性。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合適的教學方法是有效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通過啟發式、討論式及探究式等教學方法,積極開展討論和辯論等小組活動,加強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發現問題,培養發散思維,引導學生突破思維定式,發展求異思維,以達到創新。
(五)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實現評價體系多元化。教學評價在學生行為的塑造方面起著很大的作用,教學評價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直接影響著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國家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提出“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評價方式,既考核掌握知識、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評價科學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還要關注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發展。”教學評估分為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大學英語教學評估要根據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既要考核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又要測試學生語言交際能力,各種考試形式綜合運用,考試與考查相結合,閉卷與開卷相結合,筆試與口試相結合,同時要擴大形成性評估所占比重,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使教師對學生的成績評定更加客觀、公平、公正,有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楊淑嫻.大學英語教學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9(6)
[2]宋宏.渾沌理論對第二語言習得的解釋力芻議[J].中國外語,2009(2).
[3]文秋芳.英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國外外語教學,2002(4).
[4]王仁貴.創新型教師芻議[J].教育探索,2001(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