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健
【摘要】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儲備人才。學校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而“社會發展強烈呼喚高素質的全面健康型力量”。這就要求我們,堅持“以人為本、面向未來、全面發展”的指導思想,在注重“智力”培養的同時,更加強調和突出人文素養的發展,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貢獻應有的智慧與力量。本文結合中職語文教學的實踐與思考,試簡要闡述之。
【關鍵詞】中職語文;學生素養培育;滲透教學;實踐與思考
【中圖分類號】G721 【文獻標識碼】A
人的思想道德建設始終處于與時俱進的首要位置。韓愈提出“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說論”,正是強調“道”在社會發展中的統領作用。在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強烈呼喚下,以人文素養為核心的國民素質教育備受重視和關注。由于心智發育和個性化特征,以思想道德為主體內涵的人文素養培育,對于職校生群體來說既十分必要又非常重要,對于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必將產生深刻深遠的影響。學校教育及其教師以“教書育人”為天職,應本著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戰略發展眼光,把對學生人文素養教育擺上相應高度予以認真對待、積極作為,為推動學生健康成長和職教事業的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一、人文素質內涵以及中職生人文素養主要現狀
從廣義上說,人文素養是指人們在思想和精神領域具有的綜合性素質或者所達到的發展程度。其核心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目標價值的關懷與追求,著重反映了“人的理智、情感和意志等內在品質”;主要內容包含人的基本德性、各類價值觀、人生哲學和科學藝術精神等方面。人文素養這種“社會軟性力量”,既可集中地反映人的綜合生存狀態,又具有強大的主觀能動作用。
中職生人文素養現狀不容樂觀,主要體現在:重視專業技能,疏于對科學文化知識的應有關注;普遍存在“90后”特質,過于強調以自我為中心,寬容度和兼容性較差,社會公德意識淡薄;中考失敗留下了難以抹平的傷痛,心理承受能力不高,甚至自卑自棄等情感障礙因素較多;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缺乏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與足夠的合作意識行為;進取精神不足,成功信念不強,加之多元化文化思潮的不斷滲透和沖擊,使得他們的“人文、科學缺乏癥”日益嚴重化,許多職校生甚至存在與社會文明發展逆向而行;對民族歷史優秀文化和現代文明知之甚少、知之不深,嚴重缺乏與時俱進的自我提升意識和精神風貌。
二、對中職語文教學滲透人文素養教育的簡要實踐
(一)努力挖掘教材知識,積極有效地開展人文素養教育活動
在學校教育中,語文學科及其課程活動具有超強的藝術塑造功能。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知識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和學生發展需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知識,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滲透性教育,以逐步贏得寓教于樂、潛移默化的效果。通過各類途徑和方式,積極引導學生深入欣賞、理解并感悟其中的思想內涵與文化內涵,不斷增強自身的情感態度體驗,從而有效發揮“教書育人”的雙重促進作用。
(二)努力凸顯精神文化,積極有效地開展人文素養教育活動
“要想鏟除曠野里的雜草,最好方法就是讓莊稼長勢良好。同樣要想讓人的思想沒有紛擾,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高高占據它。”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在以華夏族為主流的多元化歷史發展中逐步融合和不斷積淀而來的一種精神遺產,有“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進取精神;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寬大胸懷;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美德;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歷史風范;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語文課程中這些無可比擬的精神文化,都應本著拿來主義原則為我所用、滲透教育。
(三)努力強調主體地位,積極有效地開展人文素養教育活動
新課程理念在繼承傳統有效成分的基礎上,鮮明地確立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關系,并倡導開展以認知、能力和情感為綜合一體的“三維教學”活動,為新課程教學活動作出了戰略性指向和戰術性指導。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本著“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施教原則,積極開展豐富多彩、喜聞樂見且具有人文色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在激發課程學趣、促進自我發展的同時,為促進學生人文素養教育不斷地“輸送血液”,從中攫取“1+1>2”的綜合實踐效果。此外,語文教師還可根據自身所長,結合學科特點,開設系列人文社會科學講座,引領、幫助和指導學生提升人文素養。
(四)努力施展人格魅力,積極有效地開展人文素養教育活動
俗話說:“經師易做,人師難當。”學校教育的對象是由眾多個性鮮明、形態各異的學生組成的復雜群體,尤其中職學齡正處于青春期發育的重要階段,心理狀況相對多變,人文素養普遍低下且良莠不齊,這就需要學校及其廣大教師努力營造一個全面育人的良好環境。因此,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擁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人格魅力,特別要善于把教材文本和教學活動中所倡導、闡釋的人文知識與人文精神見之于實際行動,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立教、示范引領,讓學生在理論聯系實踐中尋得“學用結合、知行統一”的鮮活教材。正所謂“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既可不斷增強學生的向師情感,充分發揮親師信道作用,更加有利于促進人文素養的教育。
三、總結
綜上所述,對學生開展人文素養教育是一項厚積薄發的教學相長課題。只要我們高度重視并善于進取,就一定能夠獲取相應的實效。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