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對石油需求的日益擴大以及國內石油供應不足推動著中國石油“走出去”。自20世紀90年代,中國企業就將石油開采的目光放在了海外,經過近十年的努力,中國企業已經成功在海外建立起自己的石油開采基地,每年產出近五千萬噸原油,為彌補國內石油供應不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國現階段石油開采還處在起步階段,目前發展最大障礙就在于國際石油合同的不完善,只有真正掌握了各種國際石油合同的特點和各個資源國特殊要求,才能使我國國外開采石油項目運營的更好,才能有更多合作發展的機會。
關鍵詞:國際石油合同;模式;比較
1 國際石油合同的定義與特征
國際石油合同是指為開發資源國油氣資源,而由資源國政府(或其國家石油公司)與外國石油公司簽訂的國際合作合同,主要包括油氣的勘探開發、生產銷售等在內的一系列約定。隨著國際石油市場的專業與自由化,國際石油合同已經成為國際間石油合作開發廣泛運用的手段。國際石油合同既有普通商業合同的一般法律特征,同時又具有國際公法的成分,它是各資源國私法與國際公法的混合體,兼備私法具有的自由意志與商業屬性的特征,同時也體現著政府參股、政府控制的公法特征。
2 國際石油合同主要模式分類
國際石油合同發展至今,主要有四種合同模式較為普遍:租讓制合同模式、產量分成合同模式、服務合同模式以及混合型合同模式。
2.1 租讓制合同模式
租讓制合同模式是世界石油勘探開發合作實踐中最早使用的一種合同模式。租讓制合同的主要內容是國家準予外國石油公司在一定的地區和時期內實施各種石油作業的權利,包括勘探、開發、生產、運輸和銷售等。資源國政府通常只征收礦區使用費和與油氣作業有關的特種稅費。
2.2 產量分成合同模式
產量分成合同是指在資源國擁有石油資源所有權和專營權的前提下,外國石油公司承擔勘探、開發和生產成本,并就產量分成與資源國政府(或國家石油公司)簽訂的石油區塊勘探開發合同。
2.3 服務合同模式
根據合同者所得的計費依據是否承擔勘探開發的服務風險,服務合同分為單純服務合同和風險服務合同兩種。
2.4 混合型合同模式與聯合經營合同
混合制合同融合了現存合同類型中各種基本要素,具有很強的靈活性,資源國政府可以根據自己的特殊需要或者特定期望來組合這些基本元素,故而混合制合同也更為綜合和復雜。
聯合經營合同是以資源國政府和合同者之間簽訂的聯合經營協議為基礎的一種典型混合型合同模式。聯合經營合同是資源國(或國家石油公司)和外國石油公司各按一定比例出資組建一個新公司,雙方共同承擔相關風險和納稅責任,并按合同規定比例分享利潤而簽訂的合同。
3 中國石油合同模式現狀及問題
中國現價段采用的是融合了產量分成合同與服務合同模式主要特征的混合制合同,中國石油合同的弊端在于壟斷經營仍比較嚴重并且缺乏完善法律體系,必須從產業結構、資源制度、合同制定等多方面完善。
3.1 中國石油合同模式現狀
中國目前的石油合同采用的是一種“混合型合同”,合同的標的是外國石油公司通過提供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與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合作進行海上勘探。承包商獨自承擔勘探風險。全部自然資源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承包商只有在產量分成之后才得到自己的份額。
中國現行的石油礦產權制度首先是由國有企業向國土資源部申請勘探開采許可證,并根據申請的先后順序獲得這些許可證,除非該區塊留作其它用途。然后,國有企業決定是自己勘探,還是通過產品分成合同方式與國際石油公司進行合作。國際石油公司只能通過產品分成合同的方式參與中國的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并非同中國政府簽訂合同。目前,只有5%的陸上區塊采用了產品分成合同方式,而大部分海上區塊都采用了產品分成合同方式。
3.2 中國現行合同模式存在的問題
1、行業結構競爭不足仍處于壟斷經營狀態
目前中國石油天然氣行業基本上仍處于壟斷經營狀態,雖然通過行業結構重組已形成了三大國有石油公司在陸上、海上的勘探開發、管道建設、天然氣運輸及銷售領域相互競爭的格局,但三家公司作為投資主體、生產建設主體、輸送和銷售主體,采取的是上下游一體化經營的模式。這種行政性壟斷和自然壟斷并存的局面,在現代監管缺位的情況下,嚴重制約了行業的發展,一方面由于市場機制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價格扭曲、服務質量低下、消費者利益受到損害,從而嚴重影響了石油天然氣市場的發育;另一方面,壟斷經營所形成的準入門檻及非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不僅使國有石油公司缺乏創新動力,并且極大地阻礙了石油天然氣工業獲得其發展所必需的資金和先進技術,從而嚴重制約了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
政企不分仍然是石油天然氣行業壟斷的有力體現。特別是在對外合作中,國有石油公司既是國外投資者的合作伙伴,又是競爭對手,還是政策制定的參與者。國有石油公司的三重身份使國外投資者擔心會受到不公平待遇,從而影響了對外合作的順利進行。
2、缺乏完善的石油天然氣行業法律體系
首先,目前的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礦權管理問題。中國石油礦權管理主要是通過許可證制度來實施的。按照中國《憲法》和《礦產資源法》的規定,油氣資源屬于國家所有,國家依法對石油天然氣資源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力,其他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未經國家許可或授權,不得從事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采業務。但礦權管理中的問題主要出現在執行和監督環節,由于審批部門不是唯一的,致使礦權監管職能分散、重疊、交叉,從而造成管理主體的虛化,對所授礦權的監管沒有落到實處。此外,由于相關法律、法規中沒有明確規定礦權申請人的具體資質條件,因而在操作時難免會有不規范的地方。目前在許多省區就出現了地方政府擅自處分國家油氣資源所有權的情況,致使國家油氣資源利益受到嚴重損害,礦業權人合法權益也難以保障。最后差別稅率導致在石油勘探領域,缺少國際上較普遍實行的稅收抵扣優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業投資油氣勘探的積極性。
3.3 中國石油天然氣行業走向市場化、國際化的對策與建議
改變中國石油天然氣現狀要從打破行業壟斷,改變并完善目前上游操作的合同模式,學習世界先進的石油勘探開發理念,引進世界通行的合同模式,并通過立法加以明確等方面予以解決。
1、創建競爭性的行業結構
首先要進一步打破壟斷,允許中國公司在上游領域進行不受地域限制的競爭,打破海、陸界限,降低行業準入門檻,允許并鼓勵國內外有資質的企業投資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其次要利用外國資本、技術和專門技能。
2、市場配置油氣資源制度
國家作為資源的所有權人,引入招標和談判等機制,擇優選擇探礦權人和采礦權人,在公平競爭的基礎上,實現礦業權的合理分配;礦業權人對己取得的資料或成果,可以依法有條件地實行轉讓,從而讓市場成為連接國家與企業、企業與企業的紐帶,促進并實現資源、資金和技術的優化組合,從機制上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3、完善石油合同制度
宜參照國際石油合同和中國對外合作合同來確定石油合同權利義務,采用規范文本。在勘探階段,應當規定勘探期限、最低義務工作量;在開采階段,按產量階梯向國家繳納礦區使用費,并按國家規定的作業規程,合理開采油氣資源;在利益分配和產品管理上,按國家規定繳納稅費接受國家對油氣產品的統一配置。同時,合同對國家石油公司參股、控股中的權利義務,做出相應的規定。
4、加大石油開發環境保護力度
首先應該樹立環保理念,堅持石油勘探、開發環境影響最小原則;其次要健全能源環保立法;再次要完善污染防治設備;最后應當落實環境污染責任,做好環境治理補償工作。
4 結論
現階段世界石油資源市場幾乎被西方石油公司占領,西方石油公司對于全球石油市場有著豐富的經驗和非常大的市場份額,而中國石油公司進入全球石油市場僅僅十幾年,必須要充分了解各國石油合同模式以及發展規律,才能使中國石油公司在世界石油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簡介
魏亞楠(1991-),女,漢族,四川成都,四川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環境與資源保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