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廣軍
[摘要]針對當前人們幸福感的扭曲與缺乏問題,本文以遼東學院386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問卷調查法、實驗法以及數學統計法研究與探討了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對大學生幸福感的影響問題,以期待研究結果有助于大學生幸福感的提升。研究結果表明,在大學生群體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對其幸福感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傳統文化;大學生;幸福感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01-003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1-017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幸福感是個體依據自定的標準對自身生活質量的一種主觀性綜合評估,它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大學生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是否能體驗到幸福以及體驗的程度如何,是衡量大學生生活質量與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標志,因此,它是教育管理者必須面對的問題。當前,世界正處于急劇變革的時代,激烈的競爭與巨大的生活以及工學習壓力使得大學生常常體驗不到幸福。有關研究表明.大學生幸福感的總體狀況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由于大學生具有較低水平的幸福感,因而直接影響到了大學生的生活質量,也影響到了大學生的成才。為有效解決大學生幸福感水平低的問題,國內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大學生的幸福感現狀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孟唯一從宗教的角度探討了宗教信仰對幸福感的影響;張金勇等人探討了大學生學校適應性與主觀幸福感的問題;李倩等人探討了大學生科學幸福感培養路徑問題。這些有益的探索在某種程度上為提高人們幸福感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這些研究多數都是從社會關系、生活事件、經濟因素、人口學因素以及人格因素等方面來探討人的幸福感影響因素,而對于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對人幸福感的影響研究幾乎沒有。正是在這樣的研究背景下,本文以遼東學院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問卷調查法、實驗法以及統計分析法研究與探討了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對大學生幸福感的影響問題,以期待研究的結果對大學生幸福感水平的提升起到積極意義。
一、傳統文化與幸福觀的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它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體系,概括起來,它大體上可以分為道家、佛家以及儒家三種,其中,道家主張道法自然,注重養生;佛家主張轉凡成圣,注重修心;儒家則止于至善,注重積極人世的態度。這三家學派的基本內容與精華都是論述如何做人的。這其中既有積極的因素,也有消極的因素。因此,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應采用繼承與揚棄的觀點,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不加選擇地全面接受。幸福感是人們對生活質量水平的一種主觀體驗或感受,一般是由情感平衡和生活滿意度兩個部分構成。影響的因素既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內在的因素,既有客觀的因素,也有主觀的因素。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以遼東學院386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經濟學院188名學生作為“實驗組”;工商管理學院198人作為“對照組”,共發放大學生幸福感調查問卷386份,回收有效問卷380份,回收率98.4%。
(二)研究方法
1.實驗法。對于“實驗組”的大學生,它主要是由授課教師利用業余時間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學習的方式主要包括教師講授、師生討論以及學生演講等,學習周期為一年;對于“對照組”大學生,主要是放在自然的工作于生活環境中,他們是否能受到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影響主要取決于自己的機遇以及個體的主觀愿望。前后兩者的區別就在于:前者是一種人為設置的學習環境,這種學習環境是可以控制的,他對學習者影響是起積極作用的;后者由于沒有學校行政的干預與引導,個體所接觸到傳統文化以及對其影響是起積極作用還是消極作用是很難控制的。
2.問卷調查法。采用苗元江博士的《綜合幸福感問卷》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該問卷主要包括生活滿意、正性情感、負性情感、生命活力、健康關注、利他行為、自我價值、友好關系、人格成長等9個因子。評分主要是采用0-6級評分法,分數越高,大學生體驗到幸福的程度就越高;分數越低,大學生體驗到幸福的程度就越低;處于中間值,大學生體驗到幸福的程度處于中等水平。
3.統計分析法。調查所得數據主要采用數學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其統計工具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
三、實驗研究過程
從2013年9月開始到2014年7月為止,對“實驗組”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實驗。首先,教育者利用業余時間,對大學生集中講授傳統文化知識,一般每周授課2學時,每學期授課16周,全年共計64學時;其次,對“實驗組”大學生開展一對一談心活動,每兩周與大學生談心1次,共計談心16次。第三,對實驗組大學生開展傳統文化禮儀實踐活動,在學校內,每周舉行1次,由各班班長主持。
四、研究結果與討論分析
(一)研究結果
1.對照組與實驗組(前側)幸福感比較。對照組前側與實驗組前側在主觀幸福觀9個維度上的得分情況以及兩者的獨立樣本t檢驗,除了負性情感(t值為2.80**)、自我價值t值為(-3.132*)因子有顯著差異以外,其它各因子均沒有顯著差異。這說明在實驗前,對照組與實驗組大學生的幸福感水平處于同一水平上。( *p <0.05,**p<0.01)
2.對照組前側與后側幸福感比較。對照組前側與后側在主觀幸福觀9個維度上的得分情況以及兩者的獨立樣本t檢驗表明,除了負性情感(t值為3.61**)表現出顯著差異以外,其它各因子均沒有顯著差異。這說明在實驗后,對照組大學生的幸福感水平還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p <0.05,**p<0.01)
3.實驗組前側與后側幸福感比較。實驗組前側與后側在主觀幸福觀9個維度上的得分情況以及兩者的獨立樣本t檢驗表明,正性情感(t值為6.84**)、負性情感(t值為-5.07**)以及健康關注因子(t值為2.18**)t檢驗差異極其顯著;其它各因子均表現為顯著差異。這說明在實驗后,實驗組大學生幸福感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p <0.05,**p<0.01)endprint
4.對照組后側與實驗組后側幸福感比較。對照組后側與實驗組后側在主觀幸福觀9個維度上的得分情況以及兩者的獨立樣本t檢驗表明,除了生活滿意度(t值為1.78)、人格成長(t值為-1.92)因子沒有差異以外,其它各因子均表現為顯著差異。這說明在實驗后,實驗組的幸福感水平明顯好于對照組。
(二)討論與分析
1.儒家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及其對大學生幸福感的影響。在儒家文化中,“仁、義、禮、智、信”是最基本的內容,也是中國價值體系中核心因素。“仁”是指個體的行為恰當與合適,不出格;簡言之,能愛人即為“仁”。“義”是指在別人需要時,出手幫組他人;“禮”是指禮儀與規范;“智”是指智慧或知識,即了解社會或他人;“信”是指誠實與守信。他對人幸福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情感、價值以及精神三個層面。
在情感層面,“孝悌”乃“仁”之根本,是獲得幸福的情感基礎。在大學校園里,大學生講究“孝悌”具有現實的社會意義。試想,如果一個大學生連對自己父母的孝敬都做不到的話,這個人永遠都體會不到真愛與親情,因為親情是人獲得其他感情的前提與基礎。“泛愛眾”乃“仁”之拓展,也是實現社會幸福的重要條件。在大學生校園里,學校是由從多學生組成的,大學生首先要愛自己周圍的人,只要愛自己周圍的人,才能愛著他賴以生存的學校,不愛自己學校的人是不可能愛自己的國家。“忠”乃“仁”之原則,也是獲得人生幸福的方法。在大學校園的人際交往中,有些大學生為了自己一己之私,不擇手段地給他人設置障礙,不僅給別人造成傷害,也給自己帶來不良影響。而忠恕之道就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它指出了人與人交往的基本準則。
在價值層面,個體幸福的獲得應是義而后取,即獲得幸福的道德標尺。對于大學生來說,幸福的產生源于人需要的一種滿足。當大學生的欲望獲得滿足后,大學生就會產生一種主觀上的內心體驗,這種體驗稱之為幸福。但是,并不是所有欲望在獲得滿足后都會產生幸福的體驗,相反,有的欲望獲得滿足后反而成為一種精神上的負擔。因為,大學生幸福的產生是建立在通過正當途徑來實現自身欲望的滿足。而。義”就是指要通過正常渠道來獲得“利”。在大學校園里,儒家的“義而后取”對大學生正確處理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有著重要的意義。受市場經濟的影響,有些大學生就認為舍義取利是天經地義的。他們普遍認為,人若想幸福,個人欲望就需要獲得滿足,人就無法講義;人若講義,個人欲望就無法獲得滿足,人就不能幸福。這是一種將“義”與“利”對立起來的錯誤觀點,這在實踐中是有害的。
在精神層面,儒家主張追求孔顏之樂。在儒家看來,因物質的滿足所獲得幸福是短暫的、低級的,而精神上所獲得滿足是長期的、永恒的。在大學校園里,有的大學生的物質欲望是無止境的,因此,追求物質享受而獲得幸福總是短暫的。目前,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學生家庭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但是,人大學生的幸福感指數卻極低。探究其原因,發現大學生對幸福的追求大多數都停留在物質層面,他們普遍都認為,只有物質上的滿足才有幸福可言。由此可見,大學生人對幸福追求沒有上升到精神層面。
2.道家文化中的經濟因素及其對大學生幸福感的影響。“自然和諧”是到道家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也是道家幸福觀的基本特征。他主張“清靜無為”,崇尚自然,與天地合為一,是人的幸福理想狀態。其中的“自然”并非指的自然界,而是指符合發展規律的生存狀態。從社會角度看,道家的遵循自由與平等以及安于現狀的思想具有消極的意義,不利于大學生的積極奮進;但從個體養生的角度來看,個體順應自然,達到物我合一的寧靜狀態對陶冶情操、精化大學生的心靈以及提升大學生的人格是有積極意義的。
3.佛家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及其大學生人幸福感的影響。佛家的基本主張是慈悲為本,求善避惡,忘我舍我,自度度人以及知足感恩基本精神,這種精神體現了對人類的終極關懷,也體現佛家思想的永恒價值。在當今大學校園里,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都日益豐富,但大學生心理問題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還在增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大學生欲望的無止境與無法滿足所產生的矛盾。接受傳統文化中佛家的修心觀教育,其意義就在于大學生要克制欲望,知足者常樂。
五、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有著積極的影響,從而影響了大學生的幸福觀以及幸福感;通過對大學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大學生幸福感水平,從而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二)建議。教學始終是促進大學生掌握知識的基本途徑,因此,學校應在全校范圍內開設傳統文化教育選修課,通過傳統文化教育選修課,使大學生系統掌握我國的傳統文化知識,以促進大學生幸福感水平的提升。當然,我國傳統文化也并非都具有積極意義,也有許多消極的因素,因此,要求授課教師認真篩選授課的內容,要把傳統文化中積極健康向上的思想傳授給大學生。從而保證對大學生幸福感產生良好的影響。
參考文獻:
[l]孟唯一.淺談宗教信仰對幸福感的影響[J].民族論壇,2013 (2):100-103.
[2]張金勇.大學生學校適應性與主觀幸福感的調查研究[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4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