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澤初
摘 要:教育家蘇霍姆林斯說:“學會學習首先要學會閱讀。”的確,數學閱讀能力既是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舉措,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高中數學;數學閱讀;閱讀能力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學習數學的方式。學生只有掌握了閱讀能力,才能獲得終身學習的本領,從而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所以說閱讀能力已成為終身教育必不可少的素質。可一談及閱讀,大多數學生往往覺得是語文或英語的事情,與數學學習關系不緊密,數學學習只要會解題就行了,其實不然,數學學習同樣離不開閱讀。
常遇難到這樣的現象,在每次考試后都會聽到這樣學生的感慨:“唉,這道題我怎沒看清楚呀!”“我審題不夠仔細。”“我沒理解題意”……這樣的說辭從表面上看似乎合情合理,但我們應該剖析是什么原因導致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不足,甚至連題目都沒看懂呢。究其原因是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不好,無法自主地將獲取的文本信息轉換為數學關系。由此可見,要想使數學素質教育目標落到實處,使學生最終能獨立自主地學習,就必須重視數學閱讀,特別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如何進行數學閱讀至關重要。
一、學生的數學閱讀現狀與分析
1.高考大過天,教材放一邊
這種現象極為普遍,在平時課堂常見這樣場景:教師在課堂上循循善誘,深入淺出,激情四射,但在堂上要求學生看教材的時候很少,僅把數學課本當成了習題集,甚至會有整節課下來沒有打開過數學書。這就導致學生不了解知識的出處,缺乏對知識的系統了解。
分析:減少了學生與數學教材的接觸,數學教材成為一種擺設。最終的結果是學生不重視數學教材,無法從題海中跳出來。
2.我的閱讀我不做主,忽視閱讀方法指導
在平時的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指導只是停留在“看”和“劃”上,讓學生記住相關的概念或公式;而學生自以為“讀”懂了,老師以為“教”會了。
分析:蜻蜓點水式的閱讀指導,無法讓學生理解公式定理的內涵,更讀不出公式定理的來龍去脈了。這樣下去,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就越來越強。
二、提高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策略
1.重視數學教科書的閱讀,數學教科書是數學閱讀的最佳素材
數學課本也叫母本,是編委專家充分考慮高中生的心理特征、教育原理、學科特點等精心編寫而成,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它蘊藏著豐富的思想方法和研究資源。不少高考試題所涉及的思想方法都源于教材,因此,教師更應注重提高學生對數學課本的閱讀意識,研讀教材,汲取營養,發揮教材的作用。
(1)概念、公式的閱讀。正確幫助學生理解并把握其中的重點字、詞,通過把符號與語言進行互譯,提高歸納、推導能力。
(2)對“思考”內容的閱讀。教材中在很多例題常以問號的方式,寫出了“思考”的內容和過程,這不光吸引學生的注意和重視,更提醒了學生相關的重點和難點,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
(3)教材中的“閱讀與思考”和“探究與發現”是對教材知識的延伸,通過閱讀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數學知識,提高學習興趣,增強思維深度和廣度,為將來更深入地學習打下基礎。
(4)“例題”與“習題”的閱讀,溝通了生活中數學與課堂上的數學的聯系,它具有實踐性、操作性、探索性,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并有利于學生提高答題規范、掌握通性通法。例如,2014年新課標全國二卷的立體幾何題就是源自《人教A版選修2-1》第100頁的例題4,只對教材中的題目數據進行了變更而已。
(5)章節小結的閱讀。章節小結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它總結全節所學內容,并納入知識系統,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指點迷津”,提供數學閱讀的方法
(1)課前提綱閱讀,激發數學閱讀的動機
教師應指導學生課前閱讀,即預習。數學教材具有明顯的抽象性和簡潔性等特點,學生開始閱讀教材時可能會按照他們閱讀語文或看小說的習慣較少分析思考,結果收獲甚微,甚至失去閱讀興趣。因此,教師不妨先做出閱讀示范,然后編寫由詳到略的閱讀提綱,傳授數學閱讀技能,使學生逐漸掌握數學閱讀的一些技巧。慢慢地,當他們從閱讀中體會到成功的樂趣時,閱讀的自覺性就會加強。對比較好的學生還可以讓他們自定閱讀計劃(包括進度),獨立完成閱讀筆記,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自學提綱實際是為學生安排一條思考探索的途徑,讓學生按照自學提綱的順序和要求進行閱讀課文,以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習慣。
(2)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數學閱讀的興趣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教是為了不教。”而“授之與魚不如授之與漁”,在閱讀過程中遇到比較抽象、難度大的內容,學生不容易理解,這時教師巧妙設疑,分散難點,螺旋式地提示問題的本質。
(3)讀與議相結合,提高數學閱讀的有效性
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基礎上,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通過群體議論的方式進行交流,圍繞閱讀材料中提出的問題相互評價,相互補充,相互答疑,相互合作以解決問題,提高認識,積極創新的一種學習方法。能及時檢查閱讀效果,隨時發現問題并給予指導,使指導更具針對性。
(4)讀與寫相結合,增強數學閱讀理解能力
在進行數學閱讀時,經常要從材料中概括歸納出知識結構、證明思想、解題步驟、書寫格式,或舉反例,變式等來加深理解,或通過演算來完成邏輯推理,或產生一些聯想,萌生一些靈感,這時可以以注腳的形式寫在頁邊空白處或筆記本上,及時記錄,為以后復習鞏固、深入探究提供方便。所以在指導學生閱讀、交流的基礎上,還要指導他們讀與寫相結合,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及時捕捉有用的信息,增強數學閱讀理解
能力。
總之,要加強對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將工作做在平時,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學習數學,提高數學的邏輯思維能力、自主探索能力,最終學會運用數學解決具體問題。
編輯 李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