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淑蘭
摘 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在閱讀過程中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語感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最新要求。教師不斷地接受新的教學理念,不斷地嘗試新的教學手段,并進行不斷地探究與分析,教師發現學生在閱讀學習中具一定程度的語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字的含義,提高學生運用文字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語感培養
語文這門學科的學習對學生學習其他學科有著輔助作用,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感能力是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程度的語感,需要學生的親身體驗與不斷地積累,再結合教師精心的設計與安排,使學生在朗讀時產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具有學習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在未來的生活、工作與學習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優勢,更好地與他人進行溝通和交流,更好地學習其他課程的知識內容。
一、通過吟詩誦讀培養語感
朗誦古詩是最基本的培養學生語感的方法,學生可以在誦讀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更好地體會文章情感。例如,在學習古詩兩首《題西林壁(蘇軾)》《游山西村(陸游)》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這兩首古詩的閱讀視頻,讓學生學習那抑揚頓挫的語音,然后,教師再讓學生進行模仿朗讀,在學生模仿的過程中,不經意地就接受了或學會了這種對語言的感覺。通過這樣的教學策略,使學生感受到語言的奧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養成邊讀、邊想的讀書習慣。
二、通過情境朗讀培養語感
在學生學習知識的時候離不開生活情境的映襯,通過結合實際的生活情境,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字、詞、句的含義。例如,在學習《小木偶的故事》時,首先,教師給學生們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后讓學生用情景表演的方式將課文中的故事情節表演出來,學生開心地翻閱著課文的內容,找著屬于自己的臺詞,然后,教師選擇學生進行朗讀,學生在朗讀中帶有著合適的感情色彩,自然就具有閱讀的語感,最后教師進行及時的糾正與鼓勵。通過這樣的教學策略,使學生有效地提高了對語言的理解能力以及組織能力,可以將不同的文字用到不同的場合,可以具有不同的語氣,增加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未來的生活中更好地進行交流。
三、通過閱讀作品培養語感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朗讀是學生每天都需要進行學習的內容之一,在學生寫作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作品進行朗讀,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具有閱讀的語感,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使學生不斷地提高自己。例如,學習《口語交際:感謝與安慰》時,首先,教師讓學生以“感謝與安慰”為題目進行寫作,學生會在作文中訴說自己看見的、聽見的或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文字抒發自己的感想,然后,教師讓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朗讀,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會通過一定的語感展現自己豐富的情感。最后,通過教師細心傾聽及時地給予學生正確的指正與積極的評價。通過這樣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地積累更多的詞匯,能夠獨立區分形容詞、動詞和名詞的使用,并用自己的方式將其表現出來,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具有創新意識。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按照新課程標準的不斷指導,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語感能力,使學生對文字有著更深一層的理解與運用。總而言之,通過教師采用合理的教學策略,不斷地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具有良好的人格以及人文素養,具有正確的思想,能夠主動地學習語文知識,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學習成績,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朱曉零.淺議新課程理念下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J].才智,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