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摘 要】學困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看不到在學習上的前途,從而產生了厭學情緒,形成了學習上的惡性循環,很難再次崛起。學困生,也是一個讓廣大教師望而生畏的名詞,在教學上很難再次樹立信心。本文結合小學數學課堂,淺談學困生的轉化。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困生;轉化
學困生的轉化問題普遍地存在于教學之中,已經成了廣大教師頗為煩惱的問題。人一生下來就注定了個性的差異,有的學生難免會在學習中產生思維上的障礙,對數學知識理解得不透徹、不全面,加上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失敗,逐步形成了僵化的思維障礙,徹底挫傷了學生的學習信心。學困生的轉化還要從消除學生對數學的畏懼感開始,撥動學生的心弦,合奏一首課堂進行曲。
一、關懷送給學困生,感受溫暖激勵嘗試
學困生在課堂上往往很“內向”,不參與課堂討論,不舉手回答問題,一雙迷茫的眼睛讓老師看著心疼。教師要傾注更多的關懷給學困生,引導他們從提出問題開始,指出自己哪里聽不懂、不理解,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利用“這個問題提出得非常好”來激勵他們,以促使他們在多問中多思考,逐漸將思維與課堂學習融合在一起。
比如在學習“分數與小數的互化”時,教師就可以建立問題情境,利用學生對問題的思考來推進學生的思維。
課堂情境:將一條長為1米的繩子平均分成10份,每段繩子長多少米?每段占總長的幾分之幾?
學生已經對分數和小數有了一定的學習,在解決問題時就會變得相對簡單一些。學生利用1÷10=0.1,得到了每段繩子長0.1米;學生將繩子看做了單位1,從而分析出每段繩子占總長的。教師的積極引導使學生了解到0.1和應該是相等的,那么他們之間怎樣相互轉化呢?問題的引導使學生對著兩個數進行思考,對于學困生來說,要面臨一些難度和挑戰,教師就可以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疑惑。
學生問題:在分數化成小數的過程中,利用了分子與分母的什么關系呢?
這個問題直接點在了大多學生的疑問上,是直接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要對學生能夠提出這樣的問題給予表揚,通過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實現問題的解決,從而使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讓學生感受被認可、被肯定的感覺,從內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方法送給學困生,條理思維學會分析
學困生面對問題往往無從下手,不知道從哪里尋找解決問題的切入口。在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從學生的思維角度出發,多利用“這個問題你想到了什么?”這樣的語言來激發學生的思考,然后進行順勢而導從學生的思維完成問題解決,使學生感受到他們的思考是有用的,是可以實現對問題的解決,只是少了往前努力的那一小步。
比如在學習“工作效率”的問題時,教師就可以通過例題的形式讓學生進行深刻細致地分析,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使之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題展示:修一座橋梁,甲隊單獨做需要6天完成工作,乙隊單獨做需要4天完成工作,甲隊在做了之后,兩隊合作,還需要幾天能夠做完?
學生感覺這種的問題給出的已知數據比較少,從而覺得無從入手,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進行設數,將工作總量看做單位“1”,從而就可以得出甲隊的工作效率為,乙隊的工作效率為,兩隊要完成整個工作量,就可以得到:(1-)÷(+)=1.6(天),順利實現了對問題的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遇到了“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這樣的概念,具體的問題是學生對概念接受得非常好,還積極整合出“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這樣的公式。通過這樣的方式,無形中向學生滲透了公式模型的方法,利用公式直接揭示了客觀世界數量之間的關系,從而順利實現了對問題的解決。
三、監督送給學困生,構建環境形成合力
學困生在學習上往往缺少堅持,長期的知識缺失,也需要學困生比別人要更為努力,才能實現對新知的掌握。教師就要結合一切力量,與學生的家長達成共識,給學生營造一個大的“拼搏奮進”的環境,以監督學生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更多的關懷和鼓勵,以得到更多的學習動力,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道路上堅持向前。
比如在學習“生活中的統計”時,學生在對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師就可以與家長聯合,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以形成家校大環境的學習氛圍,無形中起到監督的作用。
家庭作業:在自己居住的小區中,隨意對十戶家庭進行上個月的電費調查,然后將數據設計為折線圖。
學生對這樣的問題表現得很積極,但是對于學困生來說,他們卻沒有什么興趣,覺得在小區門口進行調查也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有的干脆就放棄了。有了家校聯系,家長就可以對學生進行監督,鼓勵學生去完成任務,有的家長還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在小區門口對家庭住戶進行調查,讓學生認真地記錄每一個數據,從而得到真實有效的十個數據。在家長的幫助下,學生順利地完成了作業,當學生看到優美的統計圖展示在自己面前時,學生們興奮得跳了起來,深刻體會到了實踐、努力所帶來的愉悅。
通過這樣的家校聯合,減少了學生偷懶的機會,另一方面也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學習的大環境,給了學生更多的鼓勵和動力,使學生感受到了來自家庭、來自父母的真切關懷,這種力量遠比“好好寫作業”來得更強大、更有力,使學困生逐步地摘到了“困”的帽子,穩固、持久地保持良好的學習態度。
總之,學困生的轉化不是簡單的幾句話就能實現轉化的,而是要通過師生之間的共同努力、長期堅持,珍惜自己向前邁進的每一小步,積累自己的知識小河,才能夠實現“至千里,成大江”的輝煌,才能使學生感受到努力的回報和學習的快樂,重新彈奏起課堂進行曲。
【參考文獻】
[1]馮紀梅.數學學困生轉化的策略淺談[J].科技視界.2013(31)
[2]黃梅音.小學數學學困生教育轉化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09(24)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三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