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蓮
摘 要:主要分析了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以高中歷史教學為例,提出了科學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踐證明,翻轉課堂不僅有利于高中歷史課的教學,學生成績也在大幅度提高。
關鍵詞:翻轉課堂;教學設計;高中歷史
我國進行課改已經有十多年的時間,我國不斷學習國際先進的教育經驗,用科技創新推動高效課堂。但是課改的成效不是很明顯,有專家認為因為課改是自上而下推行的,制定政策者缺乏相關的教學實踐經驗,實施者也只是按照政策實施,制定者和實施者之間沒有形成互動交流。翻轉課堂的出現是教學工作者自發推動的,是一場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為現代課堂教學開辟了新的道路。高中歷史教學中采用“翻轉課堂”模式教學,是教學創新,更是教學進步。
一、翻轉課堂概念
翻轉課堂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不同于傳統課堂教學方法,采用學生在家里看視頻,而不是教師在課堂進行知識講解。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是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聽教師講解,完成課堂練習和回答教師的提問,但是翻轉課堂突破了這種傳統課堂教學方法。翻轉課堂的概念是由美國林地公園學校的兩位化學教師提出。隨后,這種教學方法得到了越來越多教師的關注?,F如今,翻轉課堂已經為全世界所熟知,成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
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構建
1.翻轉課堂教學理論構建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將課堂劃分為幾個部分,制訂多個教學目標,學生利用課前時間進行核心知識的自主學習,課堂上進行知識的講解和深化,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翻轉課堂中,教育技術和學習活動是其中的關鍵環節,信息技術幫助翻轉課堂的順利開展,所以,教師和學生都要熟練掌握計算機技術。
2.翻轉課堂教學模型構建
標準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將課堂劃分為體驗學習、概念探究、意義建構和展示應用四個階段。結合我國的具體教學需求,可以將教學模型的整個過程分為課前和課中兩個部分。課前的教學任務是:教師提前依據課程內容制作微視頻,提供充足的教學資源,布置教學任務。教師承擔指導者的責任,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交流和討論,鞏固知識。學生按照教師的教學安排進行課前自主探究學習。課中,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個性化的指導,然后總結知識,反饋評價。教師在課程結束后進行總結點撥,學生加強鞏固練習。
三、翻轉課堂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在前面提到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型構建的基礎上,我們以“高中歷史課”為例,設計整個教學流程。首先,本次課程教授對象為高一學生,有一定的歷史知識積累。班級人數為42人,將學生分為7組,6個人一組。教師要協調好各個小組之間的關系,并且進行個性化的指導。
1.課前
教師要在課前準備教學資源,可以提供一些相應的歷史參考書、關于歷史事件的電子課件和教案、歷史事件改編的微視頻和電影、相關的專題學習網站等素材。一般教學資源可以分為兩個類別,基礎資源和擴展資源。根據不同基礎的學生準備不同的教學資源。其中,微視頻的制作是翻轉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根據每節課的課程內容,至少為學生準備1~3個微視頻課程,應該注意每個視頻只能介紹一個知識點或者展現一個教學案例。微視頻制作完成后,將視頻和其他電子教學資源上傳到新浪網盤或百度網盤,以便學生的下載學習。接著,教師要給學生制訂教學任務,并且在學生自學完成后,了解學生自學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學生要充分發揮自學的能力,理解教師安排的任務并自覺完成,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學習擴展資源。學生也要善于發現學習中的問題,把問題反饋給小組長,經由小組長呈現給教師。
2.課中
以高中學生學習“辛亥革命”這一章節為例,探究翻轉課堂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合作探究階段,小組學生合作完成辛亥革命這一章節的學習任務,交流學習上的問題;個性化指導教學階段,教師收集學生問題,進行個性化的指導教學,鞏固課程的重難點,學生鞏固練習階段,學生可以在小組內把自己遇到的難題和小組成員分享,并共同解決;教師總結點撥階段,小組長作為代表總結本節課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學習收獲,教師對集中出現的難點進行講解;反饋評價階段,教師從學生個人出發,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效果的評價和打分,并對學習效果好的小組給予獎勵。
翻轉課堂突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從以教師為主體轉為以學生為主體,強調課堂上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教師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指導,真正做到了素質教育,創新了教學流程。翻轉課堂鼓勵學生課前學習新知識,課中進行小組協作,教師答疑。這就節省了課堂學習的時間,留下更多時間給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幫助學生掌握課前自學的知識是重點教學環節。翻轉課堂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師生關系,應該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應用。
參考文獻:
[1]陳曉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2]宋艷玲,孟昭鵬,閆雅娟.從認知負荷視角探究翻轉課堂:兼及翻轉課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遠程教育雜志,2014(01):105-112.
[3]陳怡,趙呈領.基于翻轉課堂模式的教學設計及應用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02):49-54.
?誗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