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楠
【摘要】語文綜合性學習是新課改理念下的拓展性學習,也是語文知識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的體現。要求學生在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和體驗中感悟和學習語文知識,并回饋到語文課本中。
【關鍵詞】課本 綜合性學習 拓展 溝通 聯想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55-01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對綜合性學習明確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明確提出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能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學語文、用語文,拓展視野,豐富知識,砥礪能力。
一、課堂拓展式的綜合性學習
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區都有豐富的物產,學習《端午的鴨蛋》,我就讓學生暢談當地最有名的特產,最好吃的小吃,說明制作的原料,介紹制作的過程,最重要的是吃的方法,只要你介紹得聽眾直流口水,你就成功了。這種由此及彼的學習,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學科聯系性綜合性學習
語文學科是有鮮明的綜合性的特點,與其它學科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教學朱自清的《春》時,教音樂的老師根據《春》的意境提供班得瑞的《寂靜山林》,學生配樂朗誦。對《春》里展現的“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利用美術課進行繪畫比賽。這樣一篇文章就把音樂、美術和語文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人教版第五冊日本作家寫的《喂,出來》這篇涉及環保知識的科幻小品文,要求學生為學校的綠化區寫出溫馨的提示語,同時進行“愛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演講比賽。
三、實踐活動式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注意培養學生的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能力,突出學生的自主、積極參與精神。
1.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背景
教學魯迅先生的《風箏》,讓學生查找資料解決問題:風箏的起源(涉及歷史);風箏的設計、制作、放飛(涉及美術、物理);風箏與人們的生活(涉及到社會知識),學生就把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上升到知識的高度。
學習《中國石拱橋》,組織學生參觀歸花大橋、貴畢大橋、頭步大橋,要求用鉛筆勾畫出大橋的剖面圖,查閱有關石拱橋的資料,解決:橋拱設計成弧形根據什么原理?石頭與石頭之間的銜接又依據什么?語文課上進行對照性的學習,學生就把身邊視而不見的事物與物理、數學、語文聯系在一起。
2.以電視媒體為依據
在電視上經常看到談話節目,我就讓學生當回“小記者”做人物專訪,要求:首先明確采訪對象;其次明確采訪主題;第三對被采訪對象要了解。
學生對采訪資料進行整理,在全班匯報時,相應的采訪小組要進行解釋、答辯。
3.在愉快的節日中推銷產品
傳統的節日中有許多特產,春節的臘肉,端午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等,如何把這些物品推銷出去?你們必須盡量挖掘這些物品的優點,目的是讓別人買走你的產品。
4.采集當地的民風民俗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云南的歌會》,展現云南特有的一道民族風景線。就要求學生有意識地收集當地婚、喪、逢年過節、栽種收割時的習慣,全班進行交流、匯總、并裝訂成冊,取名為《有趣的民風民俗》,在校內發行。
5.抓住時事進行學習
教學《石壕吏》、《就英法聯軍侵略中國致巴特勒上校的一封信》,聯系當前的國際形勢討論,美伊戰爭,中東動亂、恐怖襲擊,給世界人民帶來的是什么,并收集古今中外有關的資料,進行交流式討論。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
6.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
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和節假日去收集露天廣告上的廣告詞,公園和廣場上的溫馨提示語,進行歸納和分類。在班級里進行交流,從而獲得更多有關當地民風民俗,弘揚傳統文化。
總之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培養學生對世界的好奇心,對身邊事情的關注,并由此產生強烈的探究興趣,具有問題意識,這是綜合性學習的前提。學生能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生活中,不僅獲得鍛煉也提高自己的素養,同時也激發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它要求人人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和作意識,積極主動地投身與學習中。在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和體驗中有所感悟和發現。以語文課本為基礎,深挖語文教材,是我們綜合性學習取之不竭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