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
【摘要】本文就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實踐途徑、運行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探究,提出了以需求為導向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幾點思考,總結了需求導向理論指導下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實現途徑。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 人才培養 運行機制 理論與實踐
【基金項目】本研究系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目標的雙向定位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JG14EB170。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251-01
一、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模式要按照適度基礎、專業口徑適中、強化應用、提高素質,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求來構建培養模式。在構建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時,既要遵循人才培養的教育規律,又要突出實踐,強化動手能力。既不能因為培養本科層次人才,而沿襲普通本科的教育模式;同時,也不能因為突出應用而削弱了基礎課程的教學,應該是適度調整,相互互補。要以社會實踐需求為導向,以基礎知識教育為基礎,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以專業實踐課程改革為突破口,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加大課程重組和整合力度,理順各教學環節之間、課程與課程之間的關系與銜接,實現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注重學科之間的知識相互滲透和項目整合。加大實踐教學與創新教育體系的建設,切實把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落到實處。
二、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實現途徑
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最注重的是實踐操作能力,那么本科人才培養實現的最佳途徑就是加強實踐性教學改革。
1.改革單一的學科專業結構
應用型本科院校應具備符合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合理學科專業結構。然而,由于傳統的教育模式的制約,我國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學科結構設置方面仍存在問題。首先,專業設置不滿足多變的市場環境。許多高校連年擴招,針對市場變化,新增了很多新興專業,但對于已不適應社會需求的專業卻無任何停招或改進措施。這就導致不少專業就業率很低,出現結構性失業問題。其次,傳統意義上的教育模式“術業有專攻”模式不利于復合型人才培養。
根據應用型本科人才多層次、多元化的能力特點,需要構建分類設計、分層施教、分步實施、獨立設置的選修與必修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圍繞著社會對人才的創新、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要求,需要構建從課堂內系統的、綜合性的實踐技能訓練,到課外的自助式開放實驗、貫穿校內學習全過程的專業素質拓展訓練和校外實習相結合的培養體系。
2.構建合理的專業理論教學體系
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應明確合理的專業教學體系建設是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前提的所展開的。我國現今的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已經發展到“模塊化教學” 圍繞專業培養目標, 以能力培養為導向, 建立應用型本科模塊化的課程體系, 模塊與模塊之間層層遞進、相互支撐、有機結合。
基礎模塊改革重點應放在基礎課程的針對性上,基礎課程需要為專業課程作支撐,為專業課程服務,而不是過于強調自身的專業性和完整性,這樣有助于學生在相關專業領域間的轉換。
專業模塊改革重點應放在加大專業模塊教學比例,確保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并且可以開設校企合作課程,實時掌握市場變化、人才需求,針對市場需求適當跟進實訓課程內容更新。適當提高核心課程的實訓課時比例。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專業核心課程保障實訓操作能力,理論輔助課程保證教學內容的銜接。應用型本科的人才實踐能力應高于學術型本科人才,而一定數量的校企實訓課程可以迅速提高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實踐能力。
3.教學體系的創新
應引入跨學科課程模塊,培養復合型人才。以動漫專業為例,應該引入經濟類、管理類、營銷類課程模塊,引導學生樹立動漫市場整體化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市場認識,經濟認識、社會意識。
引入自學時間的學分計算,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制定培養計劃時, 要控制課堂教學講授時數, 在學分計算中引入學生自主學習時間的計算。也就是學分的計算不能單純從教的一方出發 (如課時數) 進行計算, 而應該統籌考慮學生自學所需的時間, 并且明確自學的學習內容和填鴨式的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運行條件研究
1.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建立教學管理運行機制
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運行需要一套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機制去保證,為此可以建立彈性學分制, 全面推進學分制管理, 完善學分計算辦法,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其次結合模塊化教學改革, 充分利用專業模塊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以課程模塊為單位加強教研活動和教學管理。第三,強化學生學習過程評價,完善對實訓實習、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的指導和考核工作。
2.加強產學研合作教育基地建設
與用人單位的緊密合作是應用型本科院校成功辦學的標志之一, 產學研合作教育是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加強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的教育教學模式,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主旨,在真實的實踐環境中培養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次通過項目教學和畢業設計等形式,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和社會能力。最后實施雙元制培養模式,用人單位和學校共同實施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將學校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培養緊密結合。建立行之有效的運行機制。
3.建立完整的教師培養制度
目前,大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還沿襲以前的師資培訓方式,師資建設仍以學術性為標準,大多教師重理論而輕實踐,建立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應該是當務之急。不少學校都相應出臺了鼓勵青年教師在職攻讀學位的政策, 應當同時采取切實措施有計劃地安排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到實際部門工作掛職鍛煉, 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和專業素質。另一方面應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制,在教師聘用、職稱評定、業績考核等各方面應給予必要的政策傾斜。
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產生、發展可以較好地解決市場經濟對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需求,改善普通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深入研究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模式及其運行條件,有助于改變大眾化教育的人才培養的單一模式。 對于深化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學改革, 對于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潘懋元,吳玫.高等學校分類與定位問題[J].復旦教育論壇, 2003(3): 5- 9.
[2]Bundesminister fuer Bildung, Wissenschaft, Forschungund Technologie.Zum Ingenieurwesen in Zeiten der Global-isierung Ergebnisse des Ingenieurdialogs des BMBF[R].Bonn:Bundesm -inisterium fuer Bildung, Wissenschaft, Forschungund Technologie, 1996: 11.
[3]姜大源.德國 500 名科學家和教育家論未來知識社會里的知識與教育[J].德國研究, 2000(1): 37- 40.
[4]杜彥良等.不同類型高等學校定位與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思考[N].中國教育報,2004-07-09(4).
[5]任淑淳.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共性問題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03,(11):58-60.
[6]鄭鋒.關于培養本科層次的應用型人才的思考[J].江蘇高教,2001,(5):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