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清
【關鍵詞】 數學教學;創新教育;主體性;科學性原則;開放探
索性原則;求異性原則;鼓勵性原則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0—0062—01
創新教育是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的主旋律,也是新世紀發展的必然。數學教學在新世紀的競爭中擔當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可見如何充分發揮數學教學的作用,實現數學素質教育和數學人文教育,是新世紀教師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下面,筆者就數學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應遵循的原則,談談自己的看法和體會。
一、 主體性原則
所謂主體性原則,就是在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前提下,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周圍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學會根據環境要求自主選擇目標、自我調控、自我發展,進而積極地適應環境。要想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要做到不包干,不替代,不怕學生犯錯誤,允許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出現一些失誤。面對學生的失誤,教師要積極引導,使他們具有直面挫折的樂觀態度。教師要做到注重初中生自我評價能力的培養,在一種新行為、新態度形成之初,教師及時的評價可以起到及時強化的作用。同時要為學生建立適度的評價標準,要對學生們的自我評價進行評價,以引導他們掌握自我評價的正確方法。教師還要注重學生批判能力的培養,初中生已經能夠基本明白是非曲直,所以在教學時要具有針對性,及早培養學生的批判性能力。
二、 科學性原則
教師設計教學環節應當遵循學生目前的認知結構水平,充分考慮學生知識結構的有序性和適應性,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考慮學生具備的知識和經驗。學生的認知程序一般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理性。感性材料既是形成表象的基礎,又是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和理性分析的起點。所以,在設計和實施教學前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比如鮮活的生動的事例、圖片、圖形、幻燈、錄像、教具等,并要考慮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歸納、演繹、抽象、概括等,從而豐富數學內涵。
三、 開放探索性原則
開放性,一方面是指課堂教學要為學生創設一個有利于群體交流的、開放的活動環境,通過合作討論讓學生的思維見解、情感體驗、意志欲望、行為方式得到尊重,引發他們積極進取、自由探索;另一方面是指在問題設計和討論中保留開放狀態,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生活體驗、理性分析來發現問題,進而處理問題,使學生的個性和思維能力得到更充分的發展。創新教育強調學生的探索和研究,讓學生在深層次的探索活動中,體驗創新的樂趣,培養創新的情感,學會創新的策略和方法。數學從本質上具有兩重性,它既是系統性的演繹科學,又是一門實驗性的歸納科學。因此,探究性既體現在邏輯思維方面,又體現在數學實驗方面,教師要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四、求異性原則
所謂求異性原則,是指思維主體不能滿足于常規和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在求異、求新中發現、改變現有狀況的機會,是一種在異中求新、新中求變的原則。創造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聚合性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為了達到某一目標而尋找出盡可能新的、具有獨創性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五、鼓勵性原則
激勵性原則將促使學生產生強有力的內驅力和外驅力,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良好的動機,有利于對數學深入的學習和探索,也有利于綜合學習。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表揚、多鼓勵,少責備、批評,使學生產生成就感、榮譽感,增強自信心、進取心和競爭意識。該原則有利于教師組織課堂教學,且對提高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總之,在數學課堂上進行創新教育,可以培養初中生的創造力。教師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初中生的特點和數學教學內容的需要,創造性地選用教學方法,因為一個教師的教學方法如果沒有創造性,就很難適應今天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需要。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