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集勝
【關鍵詞】 小學數學;問題情境;生活情境;交流情境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0—0101—01
興趣是求知的先導,是激發學生進取向上的重要因素。愛因斯坦也曾經說過:“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動機,學生學習動機強就會采取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行為,就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反之,如果沒有學習興趣,就會產生消極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行為,造成學習成績低下。“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實踐證明,由于傳統教學的影響,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真正給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機會太少,課堂教學效率不高。那么,教師應如何創設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創設一種寬松、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誘導、激發每個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其產生潛意識活動,感受自主學習的快樂。數學教學中可以從“講故事”入手,發掘情感的積極因素,促使學生對數學知識和數學活動實現追求、渴望和滿足。例如,在教學《10的認識》時,筆者給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天鵝舉行“保齡球大賽”,邀請了8個小動物參加,讓學生猜一猜小動物們一次能打中幾個保齡球,打不中幾個?學生們通過討論,總結出10的組成,并能按照成績給小動物排隊、發獎。學生在積極探索的過程中,不僅學到了基礎知識,而且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像這樣將問題情境引入課題,會使整個課堂頓時活躍起來,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有意注意,而且能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課堂教學的內容上去,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二、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數學是對客觀世界上數量關系和空間的一種抽象。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盡可能讓抽象的數學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促使學生能利用學到的數學知識去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并能初步解決一些有關的數學問題。例如,在學習《加、減法》時,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含義,筆者請學生想一想在生活中遇到的哪些事可以用加、減法來算一算,課后請學生把他們的想法畫在紙上,第二天在全班進行交流。學生們的興致很高,第二天都很主動地進行匯報。有的學生畫的是媽媽先買來2個桃子,又買來3個桃子,一共有5個桃子。有的學生畫的是停車場上有4輛汽車,開走了1輛,還剩3輛。還有的學生甚至把自己想象中的恐龍世界和卡通中的情境都畫了出來,讓其他同學看圖說圖意并列式計算。學生們在積極主動地參與中,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能夠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含義。
三、創設交流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1.采取活動的形式。低年級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學習時明顯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把學科特點、年齡和心理特征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愿意學、主動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采取活動的形式,力求形式新穎,寓教于樂,減少機械化的程序,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其主動探究。
2.采取趣味化的形式。教師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盡可能使學生感到新穎、新奇,具有新鮮感和吸引力,為學生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提供物質內容和推動力。如,在教學《時、分的認識》時,筆者設計了一個謎語引入:“一家三代環城賽,賽跑規則真奇怪,雖然速度不一樣,誰都不比誰的快。”通過這樣的引入,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學習上。
3.采取競賽的形式。適當開展競賽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小學生在競賽的條件下會比正常條件下更加努力學習。競賽中,小學生有著很強的好勝心,總希望爭得第一,受到教師的表揚,所以會興趣大增,更容易克服困難。因此,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各種比賽,如,“看誰算得快又對”,“看誰的解法多”,“比誰方法更巧妙”等,幫助學生“大顯身手”。
總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是知識的容器。教師傳授知識、技能時,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才能使知識變成學生自己的財富。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善于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由“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我愛學”的自主探究學習。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