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蘭
【關鍵詞】 數學教學;問題情境;創設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0—0106—01
創設問題情境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以教材內容為載體,有目的、有意識地添加能給認識帶來一定情緒色彩的情境,再按一定的表現形式編制而成的問題。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產生進一步學習和探究的動力,促使學生積極思考,進而提高學習效率。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初中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策略,談些體會和看法。
一、結合趣味故事創設問題情境
初中生由于年齡較小,他們對趣味故事都非常感興趣。為了打破數學課堂過于沉悶的局面,教師可以適當結合趣味故事創設問題情境。這樣便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快速集中注意力。
數學課堂中的故事包括數學史及一些名人軼事,或一些要用數學知識解決的有趣的民間故事等等。數學故事、數學典故有時反映了知識形成的過程,有時反映了知識點的本質,用這樣的故事來創設問題情境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讓其了解數學史,提高數學素養。在數學課堂上根據教學內容講一段故事給學生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勾股定理”這一節課的教學,教師如果直接講解,只需很少時間,但學生的記憶必定不會深刻。為了使學生印象深刻,筆者利用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的時候,偶然間發現朋友家的地磚上竟然反映著直角三角形三邊的某種對應關系來創設情境。這樣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還使學生深刻理解并記憶了所學知識。
二、結合實踐活動創設問題情境
在數學課堂上可以引導學生親自操作或通過現代技術手段演示,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樣教學,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創造能力,又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有效性。
例如,在學習“軸對稱”的內容時,筆者讓學生拿出一張白紙對折,并在紙上畫出自己喜歡的圖案。有的學生畫的是三角形,有的學生畫的是蝴蝶,有的學生畫的是更美麗復雜的圖案……再讓他們用剪刀剪下來,在一片歡樂融融的氣氛中,筆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你們有沒有發現大家所剪出的圖片都有什么共同特征嗎?”聽到這個問題,馬上就有學生回答:“這些剪紙都是對稱的。”于是筆者順勢說:“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軸對稱圖形,下面我們進行對軸對稱圖形的學習。” 讓學生通過自己操作來體驗軸對稱,這樣他們在理解軸對稱的概念時,不再是一片茫然,而是有了一定的體驗作支撐,理解得特別透徹。
三、結合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感悟到數學的樂趣,產生學習的需要,激發探索新知識的積極性,并主動有效地參與學習。
例如,教學“代數式的值”時,筆者采用了如下方法:提問:“你想知道你將來能長多高嗎?”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想!” “請看身高預測公式——男孩成人時的身高:(x+y)÷2×1.08,女孩成人時的身高:(0.923x+y)÷2,其中x表示父親的身高,y表示母親的身高。”學生都懷著極大的興趣,很快把每個學生的預測身高都算出來了。有個男生脫口而出:“哇,我能長到一米八五!”此時,筆者不失時機地說:“每位同學求出的這個數值, 就叫這個代數式的值。剛才大家用自己的父母身高代替x、y計算的過程就是求代數式的值。” 學生恍然大悟。可見將現實生活中很多問題與數學問題相結合,教學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而言之,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還有很多,比如結合游戲創設問題情境、結合角色表演創設問題情境等。合理地創設情境可使課堂氣氛變得十分活躍,讓學生產生了學習數學的“主人翁”感,學生的數學水平總體來說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在數學知識的應用上有了明顯的進步。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