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麗君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教學;學生;積極性;
調動;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0—0113—01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歷史教材的編排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圖文比例、問題探究方面顯得更加合理。因此,教師要運用有效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去發現知識、探索知識,主動學習。
一、情景引導
在歷史課堂上,學生愿意聽、樂于記形象性強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因此教師在授課時就可緊緊抓住這一特點,因勢利導,如在講歷史事件時,可力求渲染氣氛,講得有聲有色,把簡單枯燥的文字變成生動具體的場面;在講歷史人物時,則可突出人物鮮明而富有特色的個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二、課堂導入
新課的導入十分重要,導入新課一定要講究藝術。一個巧妙的導入直接影響整堂課的情調和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放在首位,使學生帶著一個良好的心情參與課堂,以最佳的狀態去接受新知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講“戊戌變法”一節時,教師可先讓學生猜一則謎語:“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學生很快就猜出了謎底為譚嗣同;或者講一個小典故,這也是導入新課的好方法。導入新課的方法有很多,教師只要能緊扣教材,捕捉重點,因勢利導,隨機應變,大膽創新,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以教學目標、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為依據,力求以“情”入境,以“奇”入境,以“趣”入境,以“疑”入境,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突出關聯性
在歷史課堂上,教師除了要講清歷史塊狀的知識點外,還要注意歷史縱向(或橫向)的聯系,突出關聯。所謂關聯,應該有三個方面:兩堂歷史課之間的關聯;一堂課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歷史與現實的關聯。前兩點教參上多有說明,而后一種聯系,教師一般不夠重視。對于目前國內外重大新聞、古今中外科學文化知識等,都可作為聯系課文的好材料。如,對于“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一章,課文中提到首次用于戰爭的簡陋的飛機、笨拙的坦克、遠程大炮等武器,教師在教學時可聯系到當代先進的水陸兩用坦克、隱形飛機、海灣戰爭中的“飛毛腿”和“愛國者”導彈等。教師略加講解,學生即可饒有興趣地了解到武器發展的粗略歷史,明白現代技術的巨大進步給未來戰爭帶來的影響。
再如,在講“明治維新”時,教師可從日本向西方學習獲得巨大社會進步的事實,聯系日本在奴隸社會末向中國隋唐學習、社會性質發生根本變化的歷史,使學生了解一個民族的進步與發展,除了要有一定的歷史條件之外,還需要有開放的胸懷,從而提高學生對我國當前實行改革開放的認識。
三、有效使用檢測
不少歷史課缺乏檢測,即使檢測,也是一背了事。事實上,好的課堂檢測對課堂教學有補充、深化作用。在實踐中,我嘗試了兩種形式的檢測:一種是巧妙利用板書,檢測學生的基礎知識。在板書時,教師可對簡單而學起來又易錯的地方,以填空題的形式列出,讓學生練習;另一種是設問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師提問題讓學生解答,或學生提問題讓教師解答的方式進行。如,對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章,課文總結這場戰爭的性質是“一場掠奪性的帝國主義戰爭”,但學生對具體交戰國的參戰性質并不能一一區分。我就這樣提問:“塞爾維亞參戰是否也屬于非正義性質呢?”大家討論后統一了認識,塞爾維亞的參戰帶有反抗侵略的民族解放性質,是正義的,但從交戰范圍、參戰人數來說,影響小,不改變整個戰爭性質。經過比較,學生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三、拓展延伸知識
初中歷史教材涉及的知識比較全面,但這些知識點都是用一些簡單的敘述性語言和簡略的評論來呈現的,很多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故事都沒有出現,如果課堂上僅僅講解這些知識,學生就會覺得乏味,提不起興趣。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拓展延伸,激勵學生進行探究。比如,在講“中國封建制度”時,現行歷史教材認為以春秋戰國之交為分界線,這是郭沫若的觀點,而翦伯贊卻認為中國的封建制度是從西周開始的。在講到這個知識點時,教師就可告訴學生分界至今存在著這兩種爭論,讓學生認識到文史學科上很多東西尚有爭議,未有定論,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觀點,從而激發學生去探索,去考證。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