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摘要】近年來,隨著高校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加強通識教育逐漸被受到重視。在這些通識教育課程中,音樂通識教育課程見效較快,但相應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本文旨在通過介紹高校音樂通識教育的概念,以及音樂對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產生的重要作用,分析出目前中國高校音樂通識教育的現況,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通識教育;音樂通識課;現狀;發展思路
一、音樂通識教育概念
1.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的英文是“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education”,可譯為“通才教育”、“一般教育”、“自由教育”等。通識教育在19世紀之初,由美國博德學院帕卡德(A.S.parkard)教授首次將它與高校教育聯系起來,之后通識教育被越來越多的人研究和討論。雖然眾多學者對于通識教育的概念表述不盡相同,但是對于通識教育所能達到的目標達形成共識,即在日趨多元化的社會中,使受教育者了解不同專業領域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從而擴大受教育者整體知識架構和人文修養。
2.音樂通識教育
音樂作為藝術的一個門類,是人們自身表現情感及生活感悟的手段。我國著名音樂家王光祈曾經說過:“音樂中含有‘美感,能使人態度嫻雅,神思清爽,去野入文,以領略有生之樂” 。音樂通識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種,音樂滲透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學生對于音樂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因此相較于其他門類的通識教育課程,音樂通識教育課程更容易被高校學生喜愛和接受。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影響年輕人心靈的手段中,音樂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音樂是思維有力的源泉,沒有音樂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發展。”因此音樂通識教育在高校教育中顯得尤為重要,提升學生的音樂修養,會使其樹立科學的審美觀,對于全面提升自身修養和素質具有重大作用。開設音樂通識教育課程,使學生了解到各種音樂的發展背景、歷史進程、文化土壤,培養學生對與音樂的興趣,使學生的主觀情感及思想意識發生積極的變化。
二、高校音樂通識教育課程現狀
由于我國現行的高考制度,對藝術課程的輕視影響了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文理分科制度也使得一些學生出現某科知識短板的現象。對于剛剛踏入大學的學生來說,相比較高中緊張的學習生活,他們有了一些空閑的時間,可以通過選修通識教育課程來彌補自己已往知識積累上的空缺。
我國高校關注通識教育課程始于20世紀80年代早期,當時我國高等教育分科過于專業化的缺點逐漸顯露出來,培養出的大學生綜合素質較低,所以提出了要進行“通才教育,文理滲透”的教育觀念。雖意識到問題所在,但由于起步較晚,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范,高校的音樂通識教育課程建構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沒有系統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課程架構混亂、知識體系散亂等。由于通識教育類并不是專業教育,音樂通識課程作為一門公共選修課,學生們存在混學分的現象,教師一般也不會花費大量時間來精心準備課程。因此高校音樂通識教育課程的現狀不容樂觀,結合自身經驗,我認為,目前我國高校音樂通識課程大致存在這樣幾個問題:
1.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關系認識模糊
高校開展通識教育都會面臨對如何處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問題。第一種觀點認為通識教育是專業教育的基礎,是提高專業教育成效的根基,把通識教育擺在相當重要的位置。第二種觀點認為通識教育是專業教育的補充,為專業教育服務,在高校教育中應以專業教育為主,通識教育并不是專業教育課程體系內的教學。由于受高中時期主副課思維模式的影響,音樂通識教育課程通常被當作可有可無的科目而不受學生重視。第三種觀點則是認為通識教育是針對專業教育提出的,一個身心全面發展的人必然是在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情況下培養出來。最后一種觀點認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包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正是由于人們對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認識不清晰,從而導致高校不知道該如何進行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同時也使得音樂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混亂。
2.音樂通識教育課程內容專業性較強
目前高校音樂通識教育課程的內容都以中外著名古典音樂或當代民族民間音樂為主,對于長期受到流行音樂熏陶的90后大學生來說,接受這些古典的、傳統的音樂知識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學生很難在課堂上進入教師帶給他們的音樂世界,即使這些音樂內容在教師的認知中是十分重要的,然而也并不能引發學生的共鳴。此外,選修這些音樂通識教育課程的學生大都是非音樂專業的,有的甚至從來都沒有上過音樂課,音樂基礎幾乎為零,所以接受這些較為專業的音樂知識更為困難。
3.音樂通識教育課程師資隊伍建設不夠重視
音樂通識教育課程所帶來的效益是滯后的、是潛移默化的,在短時間內成效甚微,它所帶來的效用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顯現的。因此音樂通識教育課程在高校中并不受重視,相應的,教師也難以得到應有的評價,從而使得教師參與積極性不高。另外,在高校中從事音樂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師,大都為青年教師,其理論知識積累和教學經驗有所欠缺。因此高校音樂通識教育師資隊伍呈現出整體水平偏低、教學梯隊及教學團體建構不合理現象。
4.學生不重視音樂通識教育課程
首先,高中時期重視專業課程的思想無法輕易改變;其次高校對音樂通識課程的不重視,使得學生更加不在音樂意通識課程。很多學生都認為音樂通識課程對于畢業后的就業競爭沒有實際功用,用人單位、企業強調的都是“專業對抗”,根本不關心應聘者的音樂修養,學生們無法在短時間內或者說在真正競爭的時候感受到音樂的效用,因此大部分學生都認為音樂通識教育課程是可有可無的。
三、音樂通識教育的發展方向
高校在建設音樂通識教育課程的過程中,有些困難和問題是客觀的,短時間內難以解決,但也有一些是主觀因素造成的,可以通過手段和方法進行解決。
1.調整課程安排,提升教學質量
我國高校音樂通識教育課程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理論分支的系統性輕學科整體綜合性、重專業知識傳授輕人文背景的熏陶等問題。所以,目前音樂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應該重新審定、合理調整,明確音樂通識課程在通識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實音樂課程的內容,建構較為完整的音樂學科內容。應當改變已往教學中對音樂理論知識的過多描述,而注重于音樂實踐的培養。
2.教師自身綜合素質提升
音樂通識課程的教師,需要打破自身專業的局限,關注其他相關專業的發展情況,與更多非音樂專業知識發生關聯,才能使得相關專業的學生在音樂通識教育課程中有較強的帶入感,提升興趣的同時也帶來一定的效用。授課老師之間應溝通與交流,學校或院系也應提供給教師進修的機會,學習其他高校音樂通識教育發展經驗。還要增加對音樂通識教育教師的激勵,最大限度的增加他們的積極性。
3.增加學生的興趣
使音樂通識教育課程教學方式多樣化,加強實踐課程設置,走出教室走出校門,例如進行觀看音樂會、民間音樂采風等室外活動。開設專題講座等各種非課堂教學的方法來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明白通識教育的重要性,要放眼未來,樹立正確的發展方向,以避免專業課程學習的太過生硬,忽視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
四、結論
雖然專業教育是各大高校的立足點,然而通識教育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真正體現。音樂通識教育更是人們提升自身修養、培養高尚情懷、提高生活品質的重要途徑。雖然目前我國各大高校的音樂通識教育課程存在一些問題,但也不可否認其在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人文修養上確有成效。所以音樂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發展應該受到各大高校高度重視,最終培養出具有高尚情懷、人格健全獨立、全面發展的大學生。
參考文獻
[1]黃俊杰.大學通識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張子照.我國高校通識教育實施的問題、困難及對策[J].中國高等教育研究,2003.
[3]才家瑞,王天佑.素質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C].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1.
[4]李曼麗,汪永栓.關于“通識教育”概念內涵的討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1(2):32.
[5]李松林.通識教育呼喚高校教學及課程體系改革[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5).
[6]Ben.David.The New Direction of America Higher Education[M].San Francisco:Josser Bass Publisher,197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