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友根
【摘 要】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其中觀察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礎。而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正確觀察化學實驗,對于認識物質的性質、理解化學概念、提高動手能力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初中化學;實驗教學;觀察能力;善于思維
素質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能力,培養出適合二十一世紀要求的新型創造性人才。觀察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世界,同時也是提高學生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善于利用化學實驗教學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下面是我在化學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幾點做法:
一、指導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
由于初中生對化學實驗有著強烈的興趣和好奇心,為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課本中的實驗明顯伴隨現象較多,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使學生了解應該觀察什么,從哪些角度去觀察。比如:在第一節課上做的鎂條的燃燒實驗時,我首先讓學生明確該實驗的目的是驗證化學變化的本質——生成新物質,并告訴學生在反應前、中、后要分別觀察的主要現象的角度,這個實驗使學生激發起了極大的興趣,并且很容易就總結出了正確的結論;又如磷和氧氣的反應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實驗,在全書中共出現了四次,從表面上看這四次的現象都是一致的,但,應該使學生明白這四次實驗的目的是不一樣的,使學生能透過表面現象發現事物的本質和目的所在,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品質和正確的觀察方法。
二、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順序和方法
化學實驗中的現象較多,應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方法和習慣,因此在實驗前要使學生明確觀察的順序。如在學生分組實驗用氫氣還原氧化銅前我首先在黑板上列出觀察的順序提綱:①反應的顏色、狀態分別是什么?②反應的條件是什么?③反應中試管內的物質的顏色有何變化?試管口有何現象?④生成物的顏色、狀態是怎樣?由于學生在實驗前明確了觀察順序和任務,所以實驗時他們能夠準確、全面地觀察,順利地完成了實驗任務。對于實驗現象的觀察,應當使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順序和方法,即:①反應前反應物的顏色、狀態、氣味;②反應中的反應條件和伴隨反應產生的現象;③反應后生成物的顏色、狀態、氣味。學生掌握了正確的觀察順序和方法不僅能準確、全面地完成觀察任務而且能極大地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
三、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
化學實驗的特點在于要求實驗者從視、聽、嗅、觸、味等多種感官進行變化過程中的現象的觀察,只有充分利用不同的感官從不同的側面去感受事物的各種屬性,才能全面正確地認識一個化學反應。教師在實驗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感性認識,而且會使所學的知識印象深刻,記憶牢固。
四、引導學生勤于觀察,善于思維
勤于觀察可以使學生產生廣泛的感性認識,而更重要的是透過觀察到的現象所產生的思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從觀察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完成認識上的飛躍。如在做測定水的組成實驗時,我們觀察到的現象是水電解器的兩電極上都產生了氣泡,且氣體的體積比約為2∶1,但是單從這些現象是難以完整地解釋這個化學反應的。做完該實驗后,我引導學生分析匯集在兩電極管中的氣體會是什么?為什么體積約為2∶1?如何驗證這兩種氣體符合我們的推測?通過這些問題使學生對實驗的現象產生了積極的討論,并很快總結出了正確的結論,也使他們的認識產生了一個質的飛躍。
五、教育學生在觀察時留意細微之處
許多的化學反應現象有相似之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必須要求學生細心留意細微之處的區別。如在對比實驗碳、氫氣、一氧化碳的還原性時,我要求學生注意反應中所用儀器的不同,反應條件(溫度)的不同,反應速度的快慢,通過學習這樣一些現象相似的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其細微之處的差別而加以區分,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而且也培養了他們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總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需要,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只要我們善于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在觀察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岳冬永.談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J].文理導航(下旬),2011年12期
[2]何智賢,晏祥文.通過化學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06,(10):30.
[3]紀雪琴.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為學好化學擦亮眼睛[J].新課程(下),2011年06期
[4] 張軍.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實驗觀察能力初探[J].數理化解題研究(初中版),2011年09期
[5]李隨軍.中學化學實驗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N].學知報,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