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福林
摘 要:語文教學效率不高,存在的問題不少。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努力用最小的消耗爭取最大的成效。吸收眾家教改的經驗,結合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一個既能適應高考要求,又能提高學生素質的“三快一多”教改方案。“三快”,指快教、快學、快寫;“一多”指多練。
關鍵詞:“三快一多”;語文教改;教學效率
為了消除傳統語文教學的弊端,語文教改活動也開展多年了,語文教師做了不少可貴的探討和嘗試,總結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但總的看來,語文教學效率還不高,存在的問題不少。如何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努力用最小的消耗爭取最大的成效呢?我從“速度就是效率”這句話得到啟發,吸收眾家教改的經驗,結合本校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制訂了一個既能適應高考要求,又能提高學生素質的“三快一多”教改方案。“三快”,指快教、快學、快寫;“一多”指多練。下面是這個方案的具體操作過程。
一、快教
由于語文教材編寫體例缺乏像數、理、化那樣一環扣一環的邏輯約束力,單元之間沒有必然的先后關系,年級與年級之間的側重差異沒能充分體現出來。而傳統教學是以單篇作為教學著眼點,教學內容前后重復講授過多,進度慢,如某一種文體高一是這么教,高二還是這么教,高三還是如此。這樣費時多,知識吸收量少,訓練也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造成少慢差費的后果。“快教”:就是打破傳統的以“單篇”作為教學著眼點的方法,實行“單元”目標教學。單元目標教學可以改變傳統的單篇講讀,面面俱到的弊端,對一個單元的閱讀課文、知識短文、訓練內容等通盤考慮,圍繞知識點、能力訓練點、思想教育滲透點去制訂每一堂課相對集中的具體教學目標,盡可能減少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科學設計,詳在應詳之處,略在當略之處。課內自讀以教師引導為主,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仿讀;課外自讀課以學生的自學為主,做到有詳有略,精粗有別。由導讀到自讀,把勁使在刀刃上,這樣就大大減少了無效勞動。一個單元過去要兩周完成,現在一周多一點就可以完成了,學生反映單元教學學起來緊張有趣。教學速度加快了,就可以騰出時間讓學生“快學”。
二、快學
1.讓學生提前學完中學階段應掌握的知識點
教學速度的加快,并不意味著教學知識的刪減,在教學中從宏觀出發,讓學生提前掌握全部知識點。具體做法是:高一上、下學期各騰出一個月的時間提前復習文字、詞、短語、句子等知識;高二上、下學期也各騰出一個月的時間提前復習詩歌鑒賞、文言文等知識;到了高三就有充裕的時間進行綜合強化訓練,培養語文能力。
2.讓學生盡快接觸“課外世界”,處理好“課內”與“課外”的關系
“素質教育”告訴我們,不能只把一雙眼睛盯住“課內”,同時應該把視線投向語文教學的“另一半”——課外閱讀。學生在課內學好了語文知識點,掌握了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而這些“知識”與“方法”的牢固掌握和靈活運用全憑學生各自課外的操練功夫。學生中讀寫能力較好者,無一不是課外閱讀的有心人與癡迷者,所以課外閱讀非常重要。在教學中我們具體的做法是:高一階段有組織地安排每周一節課,讓學生走進閱覽室看書,做讀寫筆記;高二階段在高一的基礎上學生每人訂一份《中學生語文報》;高三階段,由于時間關系,不做硬性規定,但要求學生平時多聽廣播、看新聞、看報紙,拓寬視野,用心感受生活,處處留心外界。這些課外閱讀的形式,可以緩解學生的疲勞,對寫作和聽說能力的培養都有好處,學生很樂意接受。
三、快寫
快速作文,要讓學生能“快”得起來,學生就得有話可說,要做到這一點,在教學過程中,我的做法是:
1.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實踐中要求學生從寫日記寫起,從身邊小事寫起,從自己有“感受”的事情寫起,做到“我手寫我口”。
2.在寫作指導時,我們打破傳統的先指導后寫作的方法,改為先寫作后指導
這一簡單的轉變能克服傳統作文教學的弊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開發學生的智力。這種指導法解開了由教師先指導而束縛學生思維上的繩子,還學生全部的自由和全部的主動,審題、立意、選材、布局,學生在沒有一點先入為主的情況下,可以任想象的翅膀在藍天上飛翔,真正做到有話可說,有情可抒。
3.縮短課堂作文時間,當堂批改
傳統的作文教學一般安排兩課時寫作文,學生時間充裕,寫起來拖拖拉拉,慢慢想、慢慢寫,有的甚至第一節課在玩或說閑話,第二節課才開始寫作文,養成了不良的寫作習慣。快速作文就是改兩課時完成為一課時完成。當然寫之前要給學生講清快速寫作的好處,培養學生合作的興趣,并告之快速構思的方法及要求,平時做好快速作文的素質訓練,積累寫作素材,豐富寫作語言。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基本上能一節課完成800字左右的文章。學生第一節寫完后,第二節趁熱打鐵,互批互改,教師首先提出批改要求,評分標準,選出有代表性的文章朗讀,學生根據批改要求集體評議打分,教師點評。這樣,學生在批改中會發現其他同學寫作時出現的錯別字、語病等,提醒自己在寫作時不再出現類似的錯誤,也看到別人文章的優點,在對比中體會怎樣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從而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教師也免去了詳批詳改吃力不討好的負擔。
四、多練
學生在“三快”的基礎上,已初步掌握了語文知識和具備了一定的語文能力。但為了更快提高應變能力,適應高考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我們采用“多練”的方法。
1.從高考角度考慮適當增加訓練的量
如,文化經典、小說名著、詩歌鑒賞、文言文等都是高考要求掌握的基礎知識的重要內容,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應用,熟悉的程度還不夠,那么就得增加專題訓練量,使學生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閱讀能夠考查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要求學生知識面要廣,理解能力要強,我們選擇各方面的閱讀訓練題,盡量擴大訓練范圍,多角度、多層次對學生進行訓練,使學生做題時不僅速度快,而且準確率高。
2.從素質教育角度考慮,練的形式多種多樣
具體做法是鼓勵學生參加大型辯論賽、演講活動,但這畢竟只有少數學生有機會。因此,我們又組織學生經常開展小組討論會,利用班會課開展一些與語文有關的活動,如:“與家長對話”,邀請一些家長來參加;同時還進行課前十分鐘演講。課余時間要求學生練書法、進行漢字聽寫比賽等。這些練的形式讓學生從“小課堂”走向“大課堂”,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