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秀娟
摘 要:討論了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如何減輕學生負擔并提高教學質量,旨在為打造高效小學數學教學模式而獻計獻策。
關鍵詞:小學數學;小學生;課堂教學
當前,很多有心的小學數學教師都會發現,學生的學習負擔越來越重,那么,小學生的學習負擔是怎樣造成的呢?準確地說,是教師造成的。很多教師覺得課堂教學“意猶未盡”,或覺得學生對知識理解不夠透徹,那么,要滿足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師勢必會用加大學生的學習量來彌補教學不足,而這直接導致了小學生學習壓力的增大。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注重以最小的成本投入換來最大的收獲,而這就需要教師為小學生減負,提升教學質量。對此,本文圍繞如何為小學生的學習“減負”,如何對教學“提質”進行了探討,旨在為廣大小學數學教師打造高效教學模式而提供建議和參考。
一、為學生減負:用探究數學活動優化知識發生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精心創設游戲活動情境,讓學生的活動一直圍繞教師的設計意圖進行,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打造高效課堂。如,教學《神奇的數字編碼》一課,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活動:教師發給每個學生班上的花名冊,讓學生幫助自己登記學生一次數學比賽的成績,然后教師開始讀成績,因為學生手里的名單和教師手里的成績單順序不一致,因此找起來很費勁。此時,教師可這樣提問:“有什么問題嗎?”當發現學生找不到名字時,教師應進行引導:“那我們怎么辦呢?”這樣促使學生遇到問題后想辦法解決問題,并且問題的解決方法和編碼很接近,有的學生就會說:“按學號念吧。”通過這一數學活動,讓學生體會到數字編碼在生活中的作用,為學習數字編碼打下基礎。
然而,僅突出編碼的概念還不足以達成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師要進一步在活動中讓學生明白編碼蘊含的意義。此時,教師可以“怎樣準確編碼”為題,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首先由教師提問:“成績最好的是哪位同學?”學生異口同聲:“是小剛。”教師再次設問:“他的學號是多少?”生答:“24。”教師:“假設他在全校數學比賽中得了第一名,頒獎時校長可以說‘請24號上臺領獎嗎?”生答:“不能,因為每個班都有24號。”教師:“那么,應當怎樣為小剛編號,才能顯出他的‘獨一無二呢?”帶著疑問,隨即組織學生進行探究,當學生討論給出表示方法,如5324、53024等等,此時教師可讓學生討論哪種表示方法好,并讓學生說出為什么要這么表示,即進行編碼說明。如此,這樣就引導學生明白了編碼所對應的實際意義要通過編碼說明獲得。
二、用趣味數學活動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要切實減輕小學生的學習負擔,教師必須把握學生的心理,利用小學生喜歡趣味性活動的心理特點,創設能夠滿足小學生心理需求的教學模式,以切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教學《分數乘以分數的意義和算法》一課時,分數乘以分數的意義看起來簡單,但是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例如例4,教師可以采用折紙的方法,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張紙,假設這張紙就是1公頃土地。因為這個活動操作起來較容易,學生都能參與到活動中。數學活動的設計要照顧到每個學生,也就是要能夠保證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數學活動中。這個活動的設計從簡單入手,照顧了學生的參與度,也為后面的數學活動搭建了上升的臺階。接著,教師讓學生展示自己折的過程并涂上顏色,緊接著教師讓學生折,學生拿著紙開始進行試折,這個活動對于剛剛接觸分數的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但是因為折紙活動直觀形象,學生理解起來的難度就降低了。教師發現,一些學生折成了整張紙的,教師不要急著為學生演示,而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探究時間,充分讓學生深入到探究活動去。一些學生通過試折很快找到了方法,那些還在探究的學生在其他學生的啟發下,也通過折紙表示了出來,教師再讓學生涂上顏色。通過直觀比較,學生很快發現分數乘法的意義“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學生通過觀察,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就變得簡單多了。
三、用實驗數學活動為教學提質
數學活動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培養和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但數學的抽象性和推理性都很難通過一般的活動顯現出來,因此在實踐中教師可將數學活動轉化為實驗的方式,讓學生在實驗活動中獲得數學經驗,能夠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如,蘇教版六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中有一節是運用數學中的“替換”來解決問題。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數學實驗活動:教師拿著兩個杯子走進教室,杯子中裝滿水,教師把杯子放到講臺上,忽然教師裝作想起了什么,一手拿起課本,然后想拿起杯子結果卻不能,學生開始七嘴八舌地給教師出主意,讓教師把兩個杯子中的水裝入一個大杯中,這樣就可以拿走了,教師順勢拿出一個大杯,正好裝下2小杯水。教師在黑板上寫:1大杯=2小杯,然后出示例題:“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個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都倒滿,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教師讓學生去探討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一個學生突然說道:“都是大杯也好做,都是小杯也好做,怎么混合到一起呢?”教師抓住學生這句話進行引導:“這個同學這個想法不錯,但是能不能換呢?”從而引發學生的思考。
總之,“減負”和“提質”是相輔相成的,教師必須不斷地創新方法,探索“減負”和“提質”的有效途徑,這樣才能打造高效教學模式,讓小學生健康成長。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