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迎春
摘 要:奉節縣產城融合發展,已經具備交通狀況逐步改善、三大空間基本成形、三大產業初具規模、商貿服務輻射增強四個優勢,同時也存在著西部新區產業進入緩慢、興隆旅游新城尚未實現涅之變、工業園區發展“先天不足”、優勢資源開發主導權喪失四大問題。基于此,奉節縣產城融合發展上確定的空間和產業目標,是科學全面的。
關鍵詞:奉節縣;產城融合;現狀;目標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16-0178-02
產城融合是在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背景下相對于產城分離現狀提出的一種發展思路,指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以城市為基礎,承載產業空間和發展產業經濟,以產業為動力,驅動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務配套,以達到產業、城市、人之間有活力、持續向上發展的模式。產城融合要求,產業與城市在功能上融合,在空間上整合,通過以產興城、以城聚產、產城互動,實現城市與產業的融合發展。本文就重慶市奉節縣產城融合發展的現狀與目標作以調研和分析。
一、四大基礎條件已經具備
自“十一五”時期以來,奉節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百萬人民搶抓機遇、攻堅克難,在城市建設、產業發展上取得巨大成就,為構建區域性中心城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交通狀況逐步改善
全縣公路總里程達到9 217公里,位居全市之首,其中二級公路509公里,三級公路93公里,四級公路3 430公里,公路網絡覆蓋全縣所有381個行政村。尤其是2010年以來,渝宜高速奉節段通車,奉巫、奉溪高速公路相繼通車,渝宜高速宜昌至奉節段今年8月實現初通,奉節交通邁入高速時代。
(二)三大空間基本成形
西部新區:規劃用地12平方公里,到2020年常住人口15萬,累計完成投入近85億元,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基本到位,城市骨架已經形成。工業園區:規劃用地4.6平方公里,累計投入近10億元,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具備了企業入駐條件,已有紅豆杉制藥廠、卓興包裝等企業入駐。旅游新城:規劃用地10.8平方公里,按照5A級景區標準進行打造,累計完成投資10.3億元。
(三)三大產業初具規模
旅游產業:已建設形成興隆旅游新城、天坑·地縫景區、白帝城·瞿塘峽景區,2013年全縣景區門票收入達5 830萬元,旅游綜合收入達23.4億元,旅游經濟實際貢獻率初步顯現。能源產業:已建成水電項目23萬千瓦,華電奉節火電、茅草壩水電、金鳳山和云霧山風電項目建設有序推進。特色效益農業:已形成種植臍橙28.5萬畝、年產20萬噸的規模;已形成種植蔬菜22.9萬畝、年產25.6萬噸的規模;已形成種植中藥材200余種、面積15萬畝、年產8萬噸的規模;已形成種植煙葉5萬畝、年產14萬擔的規模。
(四)商貿服務輻射增強
奉節歷來都是渝(川)陜鄂周邊區縣的商品集散地,石油、工業品集散巫溪、巫山、鎮坪、建始等區縣,建材、機電市場已初成規模,逐步形成輻射周邊區縣的交易中心。據統計,2013年奉節縣商品批發零售總額達130.14億元,年平均增長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7.16億元,年平均增長16.8%,批零總額是社零總額的2.76倍,每年有35億元以上的商品在奉節凈流出,且批零總額年均增速比社零總額高5.2個百分點,商貿服務業輻射帶動周邊區縣趨勢進一步凸顯。
二、四大突出問題不容忽視
當前,奉節城市建設與產業發展各自為陣,割裂分離,城市未有效吸納產業,產業發展也未能融入城市,嚴重影響全縣經濟社會發展進程。
(一)西部新區產業進入緩慢
西部新區12平方公里規劃面積內,建設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市政基礎設施和城市功能項目上,先期進入的產業以房地產業為主,多數產業項目還處于觀望、論證、規劃、實施階段,進入步伐較為緩慢。
(二)興隆旅游新城尚未實現涅磐之變
興隆旅游新城接待游客主要集中在夏季,春、秋、冬三季基本處于無客可接的閑置狀態;在接待的游客構成中,90%以上均為前來避暑納涼的奉節本地居民,與天坑·地縫景區旅游關聯不大,旅游新城離“國家級休閑旅游度假區”的定位還有較大差距。
(三)工業園區發展“先天不足”
政策上,奉節作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重慶市生態涵養發展區,在發展上受到諸多具體政策限制;資源上,煤炭、石膏等礦產資源不能構成對工業園區的資源支撐;生產成本上,交通區位優勢未得到充分顯現,工業原材料來源與工業產品銷售兩頭在外,物流運輸推高生產成本;生產協作上,現有工業基礎十分薄弱,根本無法滿足現代工業生產中的產業鏈配套需求。
(四)優勢資源開發主導權喪失
最典型的是旅游資源,白帝城·瞿塘峽和天坑·地縫兩大最優質的核心景區,在市上干預下,經營開發權被重慶旅投集團三峽公司接管,由于該企業熱衷于旅游地產,淡漠于旅游開發,加之資金嚴重短缺,景區開發建設極其緩慢,嚴重制約了我縣旅游產業的提檔升級和產城融合發展的統籌推進,由此造成奉節縣“抱著金飯碗討米”的尷尬局面。在能源、水利、森林資源以及建設用地等方面也有類似現象存在。
三、兩大發展目標科學全面
基于奉節產城融合發展具備的四大基礎條件、面臨的四大突出問題,以及奉節未來發展面臨的“四橫兩縱一機場”區域性交通格局即將形成、長江經濟帶建設、重慶五大功能區定位、三峽后續規劃實施、秦巴山片區扶貧攻堅規劃實施、新一輪的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等難得機遇,建議奉節產城融合發展的思路為:以夔州文化為靈魂,以生態文化旅游發展為主導,以融合人流、物流、資金流、項目流為動力,大力發展文化旅游、商貿服務、文化創意、農產品加工四大城市產業,加快建設西區·白帝、興隆·天地、工業園區三大產城融合體,全力推進產城融合發展。目標為:舉全縣之力,通過“十二五”后期、“十三五”、“十四五”三個五年規劃時期的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以“三大空間”為平臺,以產城融合為動力,培育壯大“四大城市產業”,建設形成“三大產城融合體”,推動全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加快推進形成三峽庫區生態經濟示范區、區域性交通樞紐,加快推進形成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生態宜居城、文化之都、文化旅游城,努力建設形成35平方公里、30萬常住人口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并逐步發展打造成為國際文化旅游度假城市。endprint
(一)空間目標
到2025年,三大空間建設形成35平方公里、30萬常住人口、396億元GDP的規模,其GDP總量占全縣GDP比重達到66%。城市就業人口達到18萬人,比2013年凈增就業崗位9萬個。
1.西部新區。充分挖掘奉節詩城文化、三國文化、三峽文化等文化內涵,依托白帝城·瞿塘峽景區的品牌旅游帶動效應,加快建設生態良好、文化厚重、商貿繁榮、文明宜居的文化旅游產城融合體,打造形成生態宜居城、文化旅游城、商貿物流城和文化創意產業園的“三城一園”。到2025年,建設形成12平方公里、10萬常住人口、220億元GDP規模,集全國知名的文化之都、區域性現代商貿物流城中心、消費之城為一體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主體。
2.興隆旅游新城。充分利用天坑·地縫大景區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品牌旅游帶動效應,加快建設生態環境優美、旅游產品豐富的四季特色旅游產城融合體。打造形成高山生態四季游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國際風情生態宜居度假城(鎮),將興隆旅游新城,建設成為帶動天坑·地縫大景區五鄉鎮、八景區的景區旅游、鄉村旅游、生態觀光農業、農家樂產業發展的“引擎”和旅游經營的中心。力爭到2025年,建設形成10.8平方公里、6萬常住人口、96億元GDP規模的國際風情旅游度假城。
3.工業園區。立足于奉節縣及周邊地區自然資源相對豐富,農副產品、中藥材生產品種多、產量大的基礎,鼓勵發展以農產品為原材料的特色農產品加工、食品加工、中藥制藥、生物制藥等加工業。力爭到2025年,建設形成4.6平方公里、2萬常住人口、80億元GDP的規模,形成輻射周邊區縣的半成品加工基地。
(二)產業目標
以“三大空間”為中心和平臺,大力發展文化旅游、商貿服務、文化創意、農產品加工“四大城市產業”,培育壯大城市發展的動力。到2025年,“四大城市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文化旅游業95億元、商貿服務業140億元、文化創意產業52億元、農產品加工業80億元的規模能力,其GDP總量達到367億元,占全縣GDP比重達到61.2%。
1.文化旅游產業目標。堅持以夔州文化為靈魂,以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為全縣主導型支柱產業,統領全縣的產業發展、產城融合、城鄉建設。重點建設打造以西部新區為中心,以白帝城·瞿塘峽景區、寶塔坪夔州古城為支撐的文化旅游型產城融合體和以興隆旅游新城為中心,以天坑·地縫景區、茅草壩景區、龍橋河景區等為支撐的生態旅游型產城融合體。
2.商貿服務業目標。建設打造以西部新區為平臺,引進國內一流品牌商貿物流服務企業,大力發展區域性現代商貿物流業,發展大中型商業批發業務、農產品交易、餐飲、休閑、娛樂等服務產業,形成區域性城市商貿服務產城融合。以興隆旅游新城為平臺,建設打造高檔休閑、特色飲食、動漫娛樂等產業,形成商貿服務型產城融合。
3.文化創意產業目標。充分利用以兩千多年的城市史、三國文化、詩城文化、巴國文化、三峽文化、民俗文化等為內容的夔州文化優勢寶藏,立足生態宜居城的優良生態宜居條件,鼓勵引進人才和資本,著力打造“三城一園”四大文化創意產業綜合體項目及其文化旅游品牌;鼓勵發展數字動漫、軟件開發、電子商務、咨詢設計、文化產品、廣告會展、旅游創意、藝術品交易等產業,并向西部新區聚集,形成新型樓宇產業,形成知名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4.農產品加工業目標。以工業園區為平臺,鼓勵發展以農產品為原材料的特色農產品加工、食品加工、中藥制藥、生物制藥等加工業,帶動特色效益農業發展。同時,發展小型電子原件加工、小型電器加工、服裝加工等服務型工業,形成樓宇工業型產城融合。
[責任編輯 吳明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