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
摘 要: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更要有效地貫徹“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讓學生更多地去關注文章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價值。這樣的語文才會根深葉茂,源遠流長。
關鍵詞:以人為本;人文教育;解放學生
語文教學名師于漪是這樣來解釋“語文”的:“語文是一門實用而多彩的人文學科,語文學科是一門多功能的育人學科。”人文學科是集中表現人文精神的知識教育體系,它關注的是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我記得陶行知說過:“書是一種工具,一種生活的工具,一種‘做的工具。工具是給人用的,書也是給人用的,用書必有目的。”
首先,我認為,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我們在進行教學活動之前必須先研究“書”,去發掘“書”中的人文精神內涵。簡單點來講,就是挖掘語文之趣,語文之美,語文之靈性,語文之厚重。
比如講古文,在很多的時候,我們有些教師純粹是為了講古文而去講古文,課文的內容也只是一帶而過。實際上講古文是用文學的形式講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歷史,如果缺少這些東西,就無法來全面地體現文本的人文價值和從根本上進行人文教育。
例如,人教版語文新教材所選的篇目含有大量的人文成分,就值得我們去探究。比如,教材中涉及親情的課文:《散步》將哲理般的思索蘊含在和諧的家庭生活圖景之中;《背影》的綿綿細語更能喚起人們在逆境中互相鼓勵的精神關懷;《紙船》一詩中對母愛的體味,不正是對學生珍視長輩之愛的最好示范嗎?
其次,我們是不是就應該馬上把我們發掘的這些內容來“教”給學生呢?這個回答也當然是否定的。
陶行知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漢代儒學家也認為,教學過程、教學目標都需要以人為本。這就需要對學生進行“六大解放”,即:解放眼睛,解放雙手,解放頭腦,解放嘴,解放空間,解放時間。
所以,我又認為:課堂活動要以人為本,要以學生為主體,力求解放學生。陶行知的“六大解放”說中還提出:“解放學生的嘴,即把言論自由還給學生,讓學生敢講敢問。”
例如,我在教學魯迅《社戲》一課時是這么做的:
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目標的:(1)學會結合原文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2)會分析景物描寫的作用。而在具體的教學中,我是這樣來做的:首先,我讓學生自讀課文,在通讀全文的時候,思考下面的三個問題:(1)你最喜歡哪一個人物?為什么?要求分析時結合原文,有理有據、有評有議。(2)文中你最喜歡哪一段景物描寫?為什么?(3)戲好看嗎?在讀完課文之后,我給出一個大概的一個句式:請同學們運用“我喜歡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為他(他們)_______(評價其性格的品質),比如_______(舉人物表現)的句式,三言兩語,勾勒人物形象,請結合課文合作討論后,寫在書上,然后發言。此外,我還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一個作業:
“在你的生活中有像阿發和雙喜等這樣的朋友和六一公公這樣的長者嗎?你有過類似的體驗嗎?讓我們一道拾筆,讓這種珍貴的回憶流淌在筆尖,鐫刻在生命里……”
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更要有效地貫徹“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這是新時代的每一個語文教師的職責。這樣的語文教學才會根深而葉茂,淵遠而流長。“人”也將在這樣的語文世界中“學習并快樂著”。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錢夢龍與導讀藝術[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魏書生.魏書生教育文庫[M].沈陽出版社,2000-09.
[3]錢夢龍.我的語文教學觀.教育研究,1988.
[4]劉良華.有效教學論[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