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貴 朱利群 王黨委等
摘要 以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為例,分析大學生本土化人才能力培養現狀,利用數學模型研究大學生基本素質與能力需求以及基層工作的本土化影響因數,探索大學生本土化人才能力培養的實踐途徑,以期為提高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學生就業競爭力、為地方經濟建設提供智力支持與科技支撐、為高校教育改革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 農村區域發展專業;本土化人才能力;需求分析;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 S-01;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15-350-03
Research on Local Undergraduate Talent Demand Analysis and Training Modes—A Case Study of Rural Regional Development Major in Nanji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YU Degui, ZHU Liqun*, WANG Dangwei et al
(Rural Development Colleg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
Abstract Aiming at the major of rural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culture status of colleges students localization ability was analyzed. By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 the basic quality and talents demand of college students were studied, as well as localization influence factors. The pathway for college students localization training were explored, so as to improve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of students majored in rural regional development, provide intellig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for lo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lso provide reference basis for reformation policymaking of college education.
Key words Major of rural regional development; Localization of talents; Demand analysis; Training ways
當前,國外高等教育非常關注大學生綜合能力特別是本土化人才能力的培養[1-2]。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現代農業升級發展,需要強大的人才隊伍支撐,特別是服務基層工作的本土化大學畢業生智力支持[3]。當前,大學畢業生通向企業與地方政府部門等基層單位的渠道不暢,基層單位本土化的巨大人才需求和大批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之間的問題日益突出[4-5]。南京農業大學農村區域發展專業主要培養兼具宏觀發展規劃、中觀經營運作、微觀生產管理的應用型與復合型人才,其中本土化人才能力培養是該專業的主要目標之一,目前南京農業大學正與蘇寧集團合作,創新地推出本土化人才“蘇寧班”培養模式[6]。在當前社會經濟背景日益復雜的前提下,研究本土化大學生的人才需求與供給狀況問題,探索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大學生本土化人才能力培養及其實踐途徑,對于大學生適應基層工作面臨復雜的內外部環境,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進高校教育培養模式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7-8]。
該文以調查問卷和訪談的方式,就當前企業與地方政府部門等基層單位人才情況、未來大學生基本素質與能力需求以及工作影響因數等方面開展調研,在充分了解基層單位對大學生能力需求情況的基礎上,適應企業運作和地方管理的市場需求,針對農村區域發展專業,探索大學生本土化人才能力培養的實踐途徑,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以期為推進農村區域發展專業“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并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決策參考。
1 大學生本土化人才能力因素
本土化人才能力特征是具備農村區域發展等專業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大學生與工作單位之間能夠形成“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良好人才供給模式,該文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分析:
“用得上”因素即滿足工作單位需求的大學生基本素質能力的相關因素:包含自我管理能力(v1)、心理承受能力(v2)、人際交往能力(v3)、應變能力(v4)、快速學習能力(v5)、口頭表達能力(v6)、寫作能力(v7)、專業技術能力(v8)、綜合協調能力(v9)等9個方面;“留得住”因素即大學生基層工作的意愿,包含吃苦耐勞精神(x1)、扎根基層意愿(x2)、農村生活背景(x3)、涉農專業背景(x4)、農業技術知識(v5)、農業經濟管理知識(x6)、職業發展空間(x7)等7個方面。
該文根據以上因素設計調查問卷,包含基層單位人才情況、大學生基本素質與能力、基層工作影響因數等三個方面,在江蘇、上海、河南、成都等地的涉農企業與地方政府部門(縣鄉鎮級)開展調研,收回有效問卷數118份。其中企業與政府的比例分別為66.2%、33.8%;小規模企業問卷數占90%,中等規模以上企業卷數占10%;江蘇問卷數占90%,其他地區問卷數占10%。
2 大學生本土化人才能力現狀及問題
2.1 基層單位人才需求結構與高校培養目標之間差距較大
從基層單位人才情況調查分析結果可知,基層單位大學生主要從事管理類(52%,表示相關選項或指標所占調查樣本的比重,由于問卷調研選項較多,該文相關圖中只列出比較重要的選項,以下同)和技術類(25%)等工作,有80%調查對象愿意留在基層單位工作,其中有本地戶籍(54%)、男性(92%)、大專(42%)及本科(36%)的學歷、并具有農學(30%)、管理學(18%)與經濟學(15%)等專業背景的更適合本土化用人要求(表1)。
當前基層單位人才需求結構與高校培養目標之間差距較大,即“用得上”學生較少,特別是學歷結構需求方面,中小規模企業主要是大專生,政府部門主要是本科學歷以上學生,但在企業未來發展中還是需要更高學歷的學生,特別是在職培養現有單位員工的愿望十分強烈。因此高校應該及時創新培養模式,處理好基層單位需求與高校培養之間的矛盾關系。
2.2 大學生基本素質與能力要求日益提高
對基層單位對于本土化人才的培養目標要求進行調研分析(圖2)。在大學生基本素質與能力相關指標調研過程中,選擇重要或非常指標要的比重占85.0%,其中人際交往能力(98.5%,表示選擇重要或非常指標要占樣本的比重,以下同)最重要;綜合協調能力(97.2%)、應變能力(97.2%)、自我管理能力(972%)、心理承受能力(97.2%)次之,快速學習能力(958%)、口頭表達能力(94.4%)、專業技術能力(93.0%)等指標的重要性較低,而寫作能力(85.9%)要求不高,這可能與基層單位的工作性質有關。
對于基本素質與能力而言,需要綜合分析以上9個指標的貢獻,以便指導相關培養模式創新設計,由于指標之間可能存在相關性,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相關分析結果見圖3。
由圖3可知,從樣本分布來看,若考慮第一主成分(Comp.1,特征根貢獻率為39.7%),基層單位在“用得上”本土化人才方面要求較高,特別是企業對于大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V6,0.39,表示分析指標對于主成分Comp.1的貢獻,以下同)、快速學習能力(V5,0.36)、綜合協調能力(V9,034)、應變能力(V4,0.30)、心理承受能力(V3,0.25)、人際交往能力(V1,0.25)等方面要求較高,在培養方案設計和培養過程中,應該基于企業等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重點考慮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基本素質與能力。
2.3 大學生基層工作影響因數復雜,工作軟硬件環境有待改善
調查結果表明:企業比較關注扎根基層意愿(91.5%,表示選擇重要或非常指標要占樣本的比重,以下同)、吃苦耐勞精神(90.1%)兩個決定因素;職業發展空間(88.7%)、農業經濟管理知識(67.6%)、農業技術知識(61.97%)等3個因素次之,主要是地方政府部門比較關注;涉農專業背景(493%)、農村生活背景(43.6%)等兩個因素則重要性較低一些,企業和地方政府部門關注較低。
基層單位在“留得住”本土化人才方面比較困難,由于涉農專業背景、農村生活背景等因素并不重要,扎根基層意愿和吃苦耐勞精神則十分重要,高校在不斷創新培養模式滿足區域經濟與產業發展需要的同時,應該聯合地方政府改善當地人才環境,增強大學生在基層單位“留得住”的意愿。
3 大學生本土化人才能力的培養途徑
創新本土化人才能力培養途徑是一項全新的建設性工作,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結合多年發展的理論與實踐提出了新的思路,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包括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培養方式等內容,基于以上調研分析結果,結合專業發展現狀和專業規劃,該專業本土化人才能力培養的實踐途徑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3.1 制定科學的專業培養方案,明確專業本土化發展目標定位
首先需要明確依托學科,把握專業未來發展方向。要充分利用學院相關學科優勢,明確主要依托管理學方向,并與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工程等相關管理學科交叉。其次要確定本土化發展目標定位,應該充分認識長三角地區現代農業發展趨勢的要求,特別是應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并通過制定的專業培養方案,科學指導相關師生開展教學和實踐活動,同時也能夠向社會大眾宣傳專業設置及其培養方式,提升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的社會影響力。
3.2 優化課程與實踐教學體系,提高本土化人才綜合能力
課程與實踐教學體系的合理設置和有效實施是提高大學生基本素質與能力的關鍵,更是本土化人才能力培養實現途徑:①根據專業方向確定經濟學、管理學和社會學等發展問題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及其課程體系;②根據本土化人才綜合能力要求,開放開發實踐教學體系,讓學生接受發展規劃、項目管理、推廣溝通、調查研究、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實踐教學基本訓練,掌握從事規劃設計、經營管理、推廣咨詢、教學研究等工作的基本能力;③相關課程與實踐教學體系設置應該綜合考慮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快速學習能力、綜合協調能力、應變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本土化人才能力的相關要求。
3.3 創新本土化人才培養模式,適應地方經濟發展人才需求
3.3.1
創新產學研合作相結合的模式。要充分利用與該校緊密合作的產學研合作基地、新農村示范基地、專家工作站、創業實踐基地等單位,發揮各自優勢,結合成果轉化與技術推廣的模式,加強學生實踐實習鍛煉,提升農村區域發展專業服務地方企業或政府部門的能力。
3.3.2
創新學生分類培養模式。要按照專業不同就業方向,根據區域產業和經濟發展需要,從課程設置、教學實踐等方面,及時對大學生進行分類培養,鼓勵學生參加SRT等科研項目活動。
3.3.3
探索“蘇寧班”等訂單式培養模式。要加強與地方龍頭企業、政府部門之間的合作,按照他們的用人標準需求,優化設計和及時調整“訂單”式學生培養與教學方案。目前該校與蘇寧集團合作創新推進“蘇寧班”學生培養,并取得一定成效。
3.4 完善相關政策與機制,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3.4.1
加快完善相關政策與機制。學校需要建立和完善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單位創業的政策體系,需要建立靈活的人才選用機制,進一步完善就業指導服務系統,提供完整的供求信息和優質的就業服務。
3.4.2
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大學生到基層單位就業創業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但從社會整體看,人們對大學生到基層單位就業創業還缺乏足夠的理解與認同,需要加強宣傳,為“留得住”人才創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4 結語
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大學生本土化人才能力培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也具有一定的時間滯后性。因此,需要按照學校專業發展規劃部署,及時調整、豐富其多樣化的培養途徑,更要加強基層單調研,不斷探索本土化人才能力培養新模式并付諸教學實踐,為適應地方經濟發展本土化人才需求奠定重要基礎和構建前沿陣地。
安徽農業科學 2015年
參考文獻
[1]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raining of australian government[R].Employability: From Framework to Practice , 2006.
[2] KNIGHT P,YORKE M.Employ ability and goo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J].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2003,8(1):3-16.
[3] 朱利群,郭軍洋,董艷.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途徑研究[J]. 現代遠距離教育,2006(6):31-34.
[4] 朱偉鈞,黃界清.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實踐與探討[J]. 國土資源職教理論與實踐, 2014(Z1):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