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冬才
摘 要:針對當前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本文對校企深度融合的多種形式進行了可行性分析。并以我校“學佳實習超市”為例,指出校企深度融合關鍵在于雙方優勢資源要實現雙向流動,而不是單項流動,否則校企合作只能是淺層次的,不可能深度融合,更不可能長期合作。
關鍵詞:校企合作;深度融合;資源流動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5)05-0118-02
一、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來,我省在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領域發展迅猛,但仍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校“熱”企“冷”,企業動力不足。在現階段的校企合作中,校“熱”企“冷”的現象仍然比較普遍,企業參與的積極性有待進一步提升。
2.校企合作的內涵亟待進一步提升。校企雙方的合作大都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校方更多地希望解決學生頂崗實習的難題,企業則希望通過接受在校學生實習來降低勞動成本。校企雙方在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共建課程(體系)、共同開發教材、共享師資隊伍及成果等方面尚難以開展深度合作。
3.校企合作缺乏必要的保障機制。校企合作作為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辦學平臺,目前已經得到了政府、學校、企業、學生、家長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重視,校企合作的深度也成為評價職業院校辦學實力的重要內容之一。但到目前為止,從國家到地方,都還沒有建立起推動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法規體系,這不僅影響到企業的參與積極性,校企合作存在的一些潛在風險也難以掌控。
二、校企合作存在問題的原因及分析
校企合作存在的以上問題,在筆者看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校企目標的差異性。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盡管國家鼓勵企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但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企業一切行為的目標本質上都是指向經濟利益。學校是以培養人才為目的國家公益事業單位,承擔的是社會責任,學校一切行為的目標本質上都是指向社會效益。
2.校企資源融合的障礙多。校企合作的深度關鍵看校企資源的融合度。校企雙方在合作過程涉及的資源主要包括人、場地、設備和資金。
在人力資源方面,企業能夠提供的資源有工程師(技師)和管理人員,學校方面有教師和學生。企業看重的是學校學生的廉價勞動力,而企業高薪聘請的工程師(技師)和管理人員要成為學校的企業兼職教師,對獨立面對激烈競爭市場的企業來講是很難做到的,而目前職業院校的教師大多數不具備服務企業能力,就是少數具備服務能力的教師由于企業、事業單位的體制不同,也很難為企業所用。因此校企人力資源的雙向流動存在障礙。
在設備、場地、資金方,企業的設備、場地、資金屬于企業資本金,學校要使用必須要付出相應的代價。學校屬于國家事業單位,其設備、場地、資金屬于國家財政資金,如果要投入到校企合作中使用,手續更為復雜。因此校企在設備、場地、資金的雙向流動存在障礙。
3.校企體制障礙多。企業單位和事業單位在我們國家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管理和運行體制。
在用人方面,企業完全自主面向市場,企業和職工是雙向流動,用人機制靈活。公辦學校則是按事業編制接受主管部門的調控,職工隊伍穩定,很少流動,用人機制較呆板。
在資產管理方面,企業作為面向市場經濟的獨立主體,對其資產有完全的自主支配權,其配置資源主要考慮營利性。公辦學校政府舉辦的事業單位,資產是國有資產,其配置資源權利有限,尤其在對外合作時,限制的條規較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發布的《事業單位財務規則》、廣東省財政廳制定的《關于省直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使用管理的暫行辦法》等,對事業單位使用國有資產限制非常嚴格。
三、校企深度融合的多種形式及可行性分析
基于校企合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分析,筆者對實現校企深度融合的多種形式進行以下分析:
1.“校中廠”。即企業在校園中建工廠(企業),或者是工廠搬進校園中。一般是企業投入設備及資金,提供管理及技術人員,學校提供場地,學生進入“校中廠”進行“生產性”實習。“校中廠”對學校來講,符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能夠解決學生“生產性”實習問題、提高了人才培養的效益、節約了實訓室的建設資金和實習費用、解決了企業教師的缺位問題、得到了“真實”的企業生產崗位環境和企業文化環境。對企業來講,減輕了企業對固定資產(生產服務場所)的投入負擔,學生的頂崗節約了企業人力成本。基于校企各自的利益和出發點,“校中廠”使得學校和企業結合在一起。但“校中廠”這種形式使得校企深度融合的關鍵是學校讓利,即舍得將學校場地資源提供到校企合作中。
校企深度融合的多種形式可行性探究
2.“廠中校”。即學校在工廠中建學校(培訓點),或者是學校把實驗搬進工廠中。一般是學校投入設備及資金,提供教師及學生,企業提供場地,學生進入“廠中校”進行“生產性”學習。“廠中校”對學校來講,符合“校企合作、合工學結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能夠解決學生“生產性”實習問題、提高了人才培養的效益、解決了企業教師的缺位問題、得到了真實的企業生產崗位環境和企業文化環境。對企業來講,減輕了企業對員工培訓的設備投入負擔,學生的頂崗節約了企業人力成本。但“廠中校”這種形式使得校企深度融合的關鍵是企業愿意承擔社會責任,即承擔培養人才的責任。
3.“校中校”。即企業在學校中建學校(培訓部),或者是企業把培訓部設在學校中。一般是企業投入培訓用的設備及資金,提供培訓講師及技術人員,學校提供場地,企業員工和學生進入“校中校”進行業務培訓。“校中校”對學校來講,能夠解決學生就業崗前培訓難題、解決了企業教師的缺位問題、得到了企業培訓教材及設備,實現學生就業零距離。對企業來講,減輕了企業對固定資產(培訓場所)的投入負擔,可以將員工放到高校培訓,節約人力資源成本。經過培訓的學生與企業崗位也完全對接。但“校中校”這種形式使得校企深度融合的關鍵是學校具備相應能力的培訓教師(人力資源),即愿意將學校教師提供到校企合作的培訓中心。
4.“廠中廠”。即學校在工廠中建工廠(生產線),或者是學校把研發部設在工廠中。一般是學校投入研發和應用技術或者部分資金,提供專長教師及學生,企業提供場地和設備,教師進入企業搞研發和技術應用,學生進入“廠中廠”進行“生產性”學習。“廠中廠”對學校來講,實現通過研發和應用技術為社會服務的功能,同時解決學生“生產性”實習問題、提高了人才培養的效益,得到了真實的企業生產崗位環境和企業文化環境。對企業來講,得到了高校提供的研發和應用技術成果,學生的頂崗節約了企業人力成本。但“廠中校”這種形式使得校企深度融合的關鍵是學校擁有研發和應用技術開發的專業人才(專長教師)。
四、校企深度融合的學佳模式介紹
通過以上校企深度融合的四種形式的分析,筆者認為,學校應對不同系部的不同專業的人力資源狀況、場地條件、設備和資金狀況等各種客觀資源條件進行SWOT分析,在與企業合作的過程中充分展示學校的優勢資源,避開劣勢,吸引合作企業,取長補短。最重要的是校企雙方優勢資源要實現雙向流動,深度融合,達到長期合作的目的。
我校與廣州學佳商貿有限公司的合作建立的“學佳校園實習超市”這一“校中廠”成功的關鍵就是校企雙方實現了校企資源的雙向流動,使得校企資源實現融合。首先是人力資源的融合,經管學院有懂管理、法律、財務、營銷的教師(經營人才)和學生(企業準員工),他們同時又是學佳公司的管理人員、股東和員工,學佳公司的經營管理和日常運作離不開我們的教師和學生,這樣就使得學校的人力資源深度融入企業。其次是資金、設備、場地資源的融合,學校將校內場地以出租的形式交由學佳公司經營校園超市,使得學佳公司獲得了稀缺的場地資源優勢,這使得學佳公司離不開學校。學佳公司出資50萬元購買軟硬件設備,建設“校園實習超市”這一經管學院所屬的“生產性”實訓室,以供學生實習使用,使得學校節省了大筆實訓室的建設資金,從而使學校的場地資源和企業的資金、設備資源實現融合。
校企資源的雙向流動并最終實現融合,使得校企長期合作趨勢得以實現。學佳公司通過苦心經營,當年實現營業收入300多萬元,凈利潤15萬元,股東分紅10萬元,第二年實現營業收入400多萬元,凈利潤20萬元,股東分紅12萬元,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有了基礎,企業的盈利目標得以實現。學校通過教學計劃的制定,每學年固定安排4個班(連鎖經營和市場營銷專業各兩個班)共16周的實訓課程,在“學佳校園實習超市”中完成,通過督導的調查及學生的教學反饋,“生產性”實訓的效果非常顯著,學生滿意、教師滿意、學校滿意,使得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得以實現。總的來說,我校與學佳公司的合作可以總結為:課程實訓“雙導師”,教師學生“雙身份”,校企融合“雙滿意”。
參考文獻:
[1]康志.高職經管類專業“教學企業”建設探討[J]. 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5/6).
[2]鄭建萍.職業學校模擬公司教學中的典型問題辨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1(1).
責任編輯 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