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劉麗燁
【摘要】國際收支是指一國居民在某一特定時期內與非居民之間的全部政治、經濟、文化往來所產生的全部經濟交易的貨幣記錄。提高競爭力的對外經濟政策,發展和國際收支的研究探討,促進平衡具有重要意義。在本文中,從近幾年中國的國際收支狀況的分析,中國的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的原因,提出了促進中國的國際支付平衡問題。
【關鍵詞】國際收支 現狀 雙順差 主要對策
國際收支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個經濟體與世界其他經濟體之間發生的各項經濟活動的貨幣價值之和。它有狹義與廣義兩個層面的含義。狹義的國際收支是指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由于經濟、文化等各種對外經濟交往而發生的,必須立即結清的外匯收入與支出。廣義的國際收支是指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內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發生的所有經濟活動的貨幣價值之和。
我國的國際收支模式有很大的特殊性,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除了個別年份外,呈現出資本、經常性項目和金融項目的“雙順差”。尤其是自從21世紀以來,雙順差規模逐漸擴大。2012年,我國的國際收支從1999年以來持續的“雙順差”轉化為“經常項目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而2013年的國際收支又重現“雙順差”格局。
一、近幾年我國國際收支的現狀
自從2008年以后,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世界經濟衰退很多新興市場出現,資本流出,儲備下降匯率折舊。2008年,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對外經濟仍保持穩定運行,國際收支狀況慢慢的改善,顯示雙順差格局。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依然廣泛存在,中國的國際收支交易整體放緩的平衡,經常賬戶和維持“雙順差”格局的資本和金融賬戶,國際收支狀況繼續改善。2010年,中國的國際收支將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中國經常賬戶盈余2378億;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2869億,國際收支順差5247億,整體平衡。2011年,中國的國際收支繼續保持“雙順差”,剩余的尺寸減小。中國經常賬戶順差1361億美元,同比下降15%,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2655億,同比下降23%;國際收支順差4016億整體平衡,與2010相比下降了19%。2012,中國的國際收支總順差大幅下降。經常賬戶盈余1931億,同比2011年的增長了42%,資本和金融賬戶赤字168億美元,首次為亞洲金融危機實現赤字;國際收支狀況從而改善,和一個新的“國際收支的經常項目順差,國際收支格局初步形成,資本與金融賬戶赤字”。2013年國際收支順差反彈總平衡。2013年上半年,中國涉外經濟穩步發展,與總規模同比增長5%,支付交易的國際收支平衡,經常賬戶和資本與金融賬戶繼續呈現“雙順差”。
二、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原因
(一)經常賬目順差原因
1.儲蓄率過高。由于國內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以及收入分配差距較大,我國的居民儲蓄率一直處于居高不下的境界。一國的儲蓄較多,反之消費和投資相對較少,國家有更多的商品可以用來進行出口,一定會擴大國際收支的順差。
2.我國實行出口鼓勵政策。我國對于外貿政策一直實行的是獎出限入,出口信貸,出口退稅和匯率政策有利于我國貨物出口,以及各種政策的實施,使我國出口商品高速出口,競爭優勢可以進一步發揮。
(二)資本與金融賬戶出現順差的原因
1.我國長期對外資企業實行優惠政策。我國鼓勵外國投資者進入的外國資本可以通過合資和直接投資的方式進入我國。一部分,因為不發達的國內金融市場,投資者很難獲得資金來支付進口,由于國內資本管制,投資者就會有資金和外匯的困難;另一部分,地方政府的決策短視的績效評價,事實上是非常昂貴的外國直接投資。
2.全球流動過剩的輸入。近些年來,人民幣升值的期望很高,有不斷的熱錢流入中國。2008年開始,為了應對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國家采取了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來防止經濟衰退。根據美國債券和宏觀經濟研究機構估計,2009年中國的熱錢流入量達1050億美元。2010年,根據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估計,熱錢凈流入355億美元,共計占GDP的0.6%,占外匯儲備增量7.6%。雖然各國的統計方法是不一樣的,但更多熱錢流入的這個事實確實引起各方關注。熱錢瘋狂涌入,不但加劇了通貨膨脹,也創造了一個可怕的房地產和資產泡沫。
3.對外引資的不合理。中國的外資流入的主要以外商直接投資的引入,引進外資并不意味著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外國資本進入中國,實質上是中國儲蓄的回報。投資資本流入國必須有經常賬戶赤字,開發應用外匯購買國外的資本,技術和管理,而不是外匯儲備的增加。
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中國的國際企業實在太少,缺乏海外投資的戰略思維,不能實施走出去的策略。這將降低國內資本外流,也間接地使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
三、促進中國國際收支平衡的建議
(一)擴大內需
要立足與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來推動經濟增長,適當降低經濟增長對出口貿易的依賴,以消除巨額貿易順差產生的中長期的影響,同時要抑制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注意培養經濟的內生增長能力,通過綜合運用財政、稅收、信貸、價格等經濟杠桿手段,促進擴大就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縮小城鄉、地區和階層收入的差距,解決住宅、教育一治療等民生問題,提高國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改善消費環境,鼓勵合理消費,促使經濟增長由投資和出口拉動型向消費投資,內需與外需協調拉動型轉變。
(二)進行進出口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快提高核心競爭力
經常賬戶盈余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進口和出口的產業結構不平衡,出口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核心技術的產品缺乏競爭力,在國際低量的特點,企業利潤率低,反傾銷訴訟非常脆弱。先進技術和設備進口中國缺乏產業調整的需要,在發達國家,中國作為一個制造基地,真正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的研究和開發在發達國家。因此,我國必須調整進口和出口產業結構,能源消耗高,資源出口限制高消費;和環保,安全,社會保障等因素納入企業的出口成本;產品開發核心技術創新,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在基于利潤最大化順利出口量達到。
(三)科學合理地利用外資
科學合理地利用外資,提高利用外資質量,按照國家的產業政策和地區發展戰略,加強對外資引導,規范招商引資行為,避免各地為爭相引入外資而進行的惡性競爭,適當提高勞動力權益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調整,調整資源和環境成本格局,要嚴格控制技術檔次低,土地資源占用多,高耗能高污染的外資項目,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效益,同時積極貫徹和落實國家走出去的發展戰略,鼓勵境內主體對外投資,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從根本上改善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角色和地位。
參考文獻
[1]王子先,張曉靜.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國際經驗及對策[J].中國金融,2012(10).
[2]唐麗麗,趙雪梅.淺論中國國際收支失衡調節[J].當代經濟,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