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莉莉
[摘要]改變大學英語教學理念、改進大學英語教學方法是實現《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需要。本文介紹梳理“雙主體”教學理念,認為師生觀念的更新、教學方法的改變、學習時間的延伸是大學英語教學施行“雙主體”理念的基礎,提出“雙主體”大學英語教學的動態性、互動性、辯證性原則,希望能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和理念更新的大討論打開一扇小視窗。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雙主體”教學理念;“雙主體”實現基礎;“雙主體”實施原則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0-0138-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65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教育部制定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是高等學校組織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教學的主要依據,其提出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包括“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和“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基于以課堂教學為主要形式的大學英語教學,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改變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思想,應該貫徹“雙主體”教學新理念、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實現大學英語的預期教學目標。
一、“雙主體”教學理念
從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定位看,外語教學理念的發展歷經“翻譯法”、“直接法”、“聽說法”、“程序教學法”等。從具體的教學模式上看,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為指導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單一,脫離不同類型院校、不同專業學生的差異,過于依賴教師講授的形式,教學活動經常變成枯燥的填鴨式的單向傳輸活動,其結果是教師“講得咽喉冒煙”,學生卻直喊“聽得腦門發脹”;而“以學生為中心”為指導的大學應課堂教學,強調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知識的主動獲取者,鼓勵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鑒于英語學科的工具性特點以及學生之間英語水平的差異性現實,淡化甚至削弱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同樣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引入并實踐“雙主體”教學理念是必要的、有益的。
而從認識的過程看,“雙主體”理念客觀反映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作為雙主體的一極,學生認識的對象是英語語言,教師認識的內容是英語學習的規律,學生認識英語語言的進程離不開教師對英語學習規律的研究,教師對英語學習規律的認識同樣離不開學生英語學習的客觀效應。從教學實踐看,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并非相互排斥或相互矛盾:教師在教學內容的理解與處理、課堂教學的設計與組織、學生英語學習的引導與評價等方面演著主導者的角色;學生在教學內容的判斷與接納、新知識的探究與思考、學習動機的激發與學習策略的運用等方面的主體作用是任何外部因素所無法替代的。因此,“主導”與“主體”意識的回歸,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作用的均衡發揮、相得益彰,是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效率、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目標的基礎與保障。
二、大學英語“雙主體”教學的實現基礎
(一)師生觀念的更新
在“雙主體”理念指導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教師應明確自己的“主導”地位,教師是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的主體,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除了英語語言知識、文化知識以及聽、說、讀、寫、譯等技能的傳授,教學應該注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習能力、學習方法的培養;教學設計上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內容、更多樣的形式,幫助學生接受和掌握基礎性知識的同時,自主學習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也得以提升;真正在觀念上、在教學中踐行“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教育服務宗旨。同時,學生應該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了解“雙主體”理念的內涵與要求,認識自己才是英語學習成效的決定因素,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發揮“主體”作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不再停留于被動地接受、機械地記憶、考什么讀什么的現狀,而是主動地配合教師的課堂組織,在各個教學環節中通過傾聽、參與、展示、創造,高效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提高自己思考問題的能力、應用語言的能力,實現“學會”到“會學”認識過程的轉變。
(二)教學方式的改變
無論是從大學英語教學的要求還是英語學習的最終目的來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應該徹底告別傳統的“一根粉筆一本書”、照著教案講課文、對著答案講練習的低效教學方式。當前的網絡技術、高校的多媒體教室、配套的教學軟件為基于計算機的英語教學方式提供了基礎,因此,大學英語的課堂組織教學既要充分考慮不同起點學生的差異性需求,也要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課堂教學中,英語教師在討論式教學、啟發式教學、任務型教學、情景教學、模擬教學中的指導作用得以凸顯,學生在視、聽、說、讀、寫、譯等技能的培養以及玩、演、練、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得以加強,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得到提高,不同專業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得到滿足。
(三)學習時間的延伸
“雙主體”教學理念能否在大學英語課堂得以實施、效果如何還取決于學生“課前”的預習準備以及“課后”的復習拓展。學生要在大學英語課堂上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和教學活動,應該在課前了解、接受“雙主體”教學理念的主要內涵以及實施過程中對學生端的基本要求,預習每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查詢課文的背景知識、相關的文化知識,帶著問題與想法、帶著熱情與渴望,才有可能成為課堂活動的參與者、學習任務的完成者。相對應地,單靠每學年有限的課時,難以保證教學目標的全面實現;學生在大學英語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應該在課堂之外得以發揮:教師課堂傳授的知識條理化、系統化,相關文獻的查詢閱讀、歸納整理,延伸英語閱讀、強化英語表達、參與英語實踐,這些是學生英語綜合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大幅提高的必然要求。
三、大學英語“雙主體”教學的實施原則endprint
(一)“雙主體”教學應該是動態的
有些人在評述大學英語傳統教學理念的同時,極力推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似乎這是適合于大學英語教學的最佳方法,似乎唯有如此才能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實踐出真知,英語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的方法并沒有能夠解決“以教師為中心”方法所存在的所有問題,同時又出現諸如教學組織過程雜亂無序、教學目標無法實現等新問題。所以,客觀地講,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的“主導”角色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應該是動態的。從時間節點來說,大學一年級英語教學的起始階段,由于學生對“雙主體”理念的認知不足,甚至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基本要求了解不足,此階段應該側重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隨著英語教學的推進、教學目標的明確、師生間的熟悉,逐漸讓學生明確在整個大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學生角色的確立以及學生發揮學習主體作用的必要性。從教學內容來說,課堂教學的導入、課文背景的介紹、蘊含中英文化差異的表達、存在結構語法差異的句子,都需要老師的講解、分析以幫助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而基本的詞匯、短語、閱讀、作業應該由學生獨立查閱、完成;尤其是基于英語水平的差異,學生應該提出自己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疑惑并尋找初步的解決辦法,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應該得以發揮。這樣一種動態的過程既可以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參與英語教學的過程,也可以改進傳統大學英語教學的效率。
(二)“雙主體”教學應該是交互的
大學英語教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等技能訓練和提高的過程。顯而易見,過于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或者學生的“主體作用”都有失偏頗。作為語言輸入的“聽”和“讀”方面,教師只需適時地介紹提供注意事項、學習技巧以及課后延伸學習的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主體作用應該占據主要的角色,以學生提出和反饋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加以解釋和解決。相比之下,作為語言輸出的“說”、“寫”和“譯”,鼓勵學生大膽開口講英語、抓住一切機會講英語,培養學生用英語表達的信心、提高英語表達的流利度,教師不必在這個環節強調語法和準確性,因為將來學生需要根據交際的情景和對象來表達思想而非一成不變地套用英語的某些句式;對于“寫”和“譯”,則需要教師通過寫作技巧如篇章的布局構思、思想表述的條理性、作文的完整性以及翻譯的各種技巧的介紹與對比,精講多練、賞析美文、分析糾錯、整體提高。試想,如果教師和學生的作用不能合理的交互發揮,能讀不會說的啞巴英語、大量的中式英語表達、隨處可見的套譯誤譯等等現象將難以改觀與消除,大綱規定的聽、說、讀、寫、譯的培養目標將無法執行與實現。
(三)“雙主體”教學應該是辯證的
遵從“雙主體”所包含辯證關系的教學理念。第一,在教師和學生雙方都理解、接受“雙主體”理念的基礎上,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把控好“動與靜”的關系: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提出問題與質疑、尋找方法與答案的同時,課堂上也應該動中有靜,鼓勵學生勤于思考、善于總結才能相得益彰,才能避免課堂熱鬧、課后忘光的低效現象。第二,要求學生掌握英語聽、說、讀、寫、譯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鼓勵和調動學生最大程度發揮主體作用,參與教學全過程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班級意識和合作學習的意識,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過程,學習溝通交流的技能,達到共同進步、整體提高的預期效果。第三,貫徹“雙主體”理念、持續有序組織課堂教學,教師需要改變對學生的評價模式,即,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缺乏過程性評價,則可能班級管理與控制受影響,參與或不參與課堂教學都一樣,學生的熱情難以持續;沒有檢查與測試等結果性評價機制,則教學組織是否有力、教學計劃是否有效都難以評估。
綜上所述,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效率是一個沒有休止符的課題,任何教學方法需要相應的教學理論或理念的支撐,一個教學理念的施行普及需要教師學生共同的努力。回溯以往的大學英語教學,的確存在這樣那樣需要改進的地方,從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培養語言技能和交際能力、完成大綱要求的任務和目標的方面來看,引入“雙主體”教學理念既有其實施的基礎,也具有可操作性。希望本文有助于大學英語教學方法的討論打開一扇視窗并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加以總結完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