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誼慧
【摘 要】“編簍編筐,重在收口”,新穎有趣、耐人尋味的課堂總結可激活學生的思維、開拓學生的思路,產生畫龍點睛、余味無窮、啟迪智慧的效果。實踐證明,有效的課堂總結,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探究興趣,本文從巧用課堂總結情境入手,探索一些課堂總結策略。
【關鍵詞】數學;總結策略;數學思維
有效的課堂總結,可以引領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讓新舊知識形成知識網絡,促進學生知識內化、解題技能的優化和數學思想方法的提煉等。能否恰當地進行課堂總結,并充分發揮總結的作用,是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因素。下面我就巧用課堂總結情境,激活學生數學思維,常用的一些總結策略作一些簡單介紹。
一、回顧梳理,完善思維方法
回顧梳理式總結,是指教師在總結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時,運用準確、簡煉的語言,提綱挈領地使新知識在學生大腦中經過“信息編碼”而“定格”。針對小學生求知欲強,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在課堂總結時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問題,激發出學生想揭秘的問題意識,將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使之系統化。
如:“連續兩問的應用題”結課時,提出這樣的問題加以回顧梳理總結。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連續兩問的應用題)
2. 續連兩問的應用題與以前學的應用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學生爭先恐后,答語有:①題中問題多了,解答步驟也多了;②解答時要先解答第一問,然后解答第二問;③解答第二問時,要利用前邊計算出的結果作為一個條件來列式;④兩問都寫答語。
通過提問回顧總結,鍛煉了學生用準確、簡練的語言將新課內容進行概括,同時幫助學生完善思維方法,對新知識加深理解,能達到“課雖終,趣猶存”的境界。
二、設置懸念,引發先思先行
一節課即將結束時,教師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趣味性的問題,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教學效果。有些教學內容需要幾課時才能完成,而這幾課時的內容又相互聯系。這時我們就可以根據下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在一節課結束的時候設置懸念,可以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與學習的興趣。
如在教學“面積或體積”一課時,學生在計算一個數的平方或者一個數的立方時容易出錯,62=6×6=36或73=7×7×7=343,然而學生在計算時總是寫成62=6×2=12或73=7×3=21。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的求知興趣,下課前教師可以精心設計一個這樣的課堂總結:一個數的平方就是這個數連續乘兩次,一個數的立方就是這個數連續乘三次。請同學們思考:“假如一張紙的厚度是0.083毫米,這張紙很大很大,可以對折30次,你能猜到對折30次后的結果與珠穆朗瑪峰比誰高嗎?你有興趣嗎?希望同學們下課通過計算得出結論,再與同學和老師一起交流。”后來我發現很多同學對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并且在數學日記中也有體現。
三、激勵評價,促進樂思樂學
數學課堂教學應該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和活動。同時要讓學生有機會去暢談自己對數學的體驗、感受和收獲,有機會表達自己的困惑和喜悅,提出建議和見解。因此在課堂總結中應關注學生的感受和體驗。且這種總結是開放的,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且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體驗和感受,關注學生的數學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如教學《平均數》后,我非常想了解學生對整節課的學習感受,于是就提了以下問題:
師:“這節課快結束了,老師想了解一下同學們這節課的學習
【摘 要】“編簍編筐,重在收口”,新穎有趣、耐人尋味的課堂總結可激活學生的思維、開拓學生的思路,產生畫龍點睛、余味無窮、啟迪智慧的效果。實踐證明,有效的課堂總結,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探究興趣,本文從巧用課堂總結情境入手,探索一些課堂總結策略。
【關鍵詞】數學;總結策略;數學思維
有效的課堂總結,可以引領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讓新舊知識形成知識網絡,促進學生知識內化、解題技能的優化和數學思想方法的提煉等。能否恰當地進行課堂總結,并充分發揮總結的作用,是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因素。下面我就巧用課堂總結情境,激活學生數學思維,常用的一些總結策略作一些簡單介紹。
一、回顧梳理,完善思維方法
回顧梳理式總結,是指教師在總結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時,運用準確、簡煉的語言,提綱挈領地使新知識在學生大腦中經過“信息編碼”而“定格”。針對小學生求知欲強,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在課堂總結時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問題,激發出學生想揭秘的問題意識,將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使之系統化。
如:“連續兩問的應用題”結課時,提出這樣的問題加以回顧梳理總結。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連續兩問的應用題)
2. 續連兩問的應用題與以前學的應用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學生爭先恐后,答語有:①題中問題多了,解答步驟也多了;②解答時要先解答第一問,然后解答第二問;③解答第二問時,要利用前邊計算出的結果作為一個條件來列式;④兩問都寫答語。
通過提問回顧總結,鍛煉了學生用準確、簡練的語言將新課內容進行概括,同時幫助學生完善思維方法,對新知識加深理解,能達到“課雖終,趣猶存”的境界。
二、設置懸念,引發先思先行
一節課即將結束時,教師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趣味性的問題,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教學效果。有些教學內容需要幾課時才能完成,而這幾課時的內容又相互聯系。這時我們就可以根據下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在一節課結束的時候設置懸念,可以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與學習的興趣。
如在教學“面積或體積”一課時,學生在計算一個數的平方或者一個數的立方時容易出錯,62=6×6=36或73=7×7×7=343,然而學生在計算時總是寫成62=6×2=12或73=7×3=21。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的求知興趣,下課前教師可以精心設計一個這樣的課堂總結:一個數的平方就是這個數連續乘兩次,一個數的立方就是這個數連續乘三次。請同學們思考:“假如一張紙的厚度是0.083毫米,這張紙很大很大,可以對折30次,你能猜到對折30次后的結果與珠穆朗瑪峰比誰高嗎?你有興趣嗎?希望同學們下課通過計算得出結論,再與同學和老師一起交流。”后來我發現很多同學對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并且在數學日記中也有體現。
三、激勵評價,促進樂思樂學
數學課堂教學應該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和活動。同時要讓學生有機會去暢談自己對數學的體驗、感受和收獲,有機會表達自己的困惑和喜悅,提出建議和見解。因此在課堂總結中應關注學生的感受和體驗。且這種總結是開放的,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且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體驗和感受,關注學生的數學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如教學《平均數》后,我非常想了解學生對整節課的學習感受,于是就提了以下問題:
師:“這節課快結束了,老師想了解一下同學們這節課的學習情況,請大家從自己的收獲上(知識方面、獲得的經驗方面、學習的心情……)給這節課的學習打個分好不好,要說明理由。滿分10分。
一個優生:我打10分,我不僅了解了平均數的一些特征。
一個中等生:我打9分,學得很開心!
一個學困生:我也打9分,這節課的知識實在太有趣了,我想再學下去,但馬上就要下課了,我有點遺憾。
師: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來估算一下這節課同學們的平均得分情況吧。(給學生估算平均分的時空,并針對學生自評表現“平均分”做一下學習態度和學習收獲的評價)
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作了正確地評價,對學生來講是一次深刻地反思,是對所學內容的提煉升華。這樣的課堂總結讓學生覺得意猶未盡,令人回味。這就不僅僅是課堂總結,不僅僅是鞏固提挈,而是讓學生思維、情感乃至于智慧都盡情張現的時刻。
四、擴展延伸,升華創新思維
一節課即將結束時,老師把所講的內容延伸,啟發學生進一步展開思考,拓寬學生的認知視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
例如,教學“三角形內角和”一課時,在課的結尾教師一邊用課件出示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一邊問學生:“我們知道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那么這些圖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呢?有沒有辦法求出來呢?”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啟發:“能否將這些圖形轉化成三角形呢?”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可以把四邊形分成2個三角形、五邊形分成3個三角形、六邊形分成4個三角形等,從中發現多邊形邊數與三角形的個數關系,進而求出它們的內角和,讓學生親身建構了多邊形內角和的計算方法,就可以順勢布置課后作業:請同學們運用“以小見大”推理策略,研究一下n邊形的內角和的計算方法。這樣的總結既鞏固了新知,又擴大了學生的認知領域,開拓了思路,還為學生后續學習“多邊形內角和定理”做好鋪墊。
總之,數學課的課堂總結策略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根據數學新知的特點,與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精心設計課堂總結,引發學生快樂地在課堂總結中,你說,我說,他說,把握規律、駕馭知識、尊重孩子、精心總結,激活了數學思維,調動了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學習內驅力,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更加完美。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J].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德化縣潯中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