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桂香
【摘要】在整體護理中健康教育必不可少,健康教育是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促進疾病防治與康復,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策略。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可帶來醫療衛生服務的觀念性改變。健康教育是國策。本文通過對健康教育內容,護士做好健康教育的條件以及健康教育的具體實施方法的探討,使護士應有的放矢,服務于全社會,實現"人人要健康,健康為人人"的健康目標。
【關鍵詞】健康教育;護理工作;患者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志碼】A
健康教育內容
健康教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標志護理學已發展到了高級階段,它是護理學專業的發展的需要。健康教育的目的是結合多種體驗最大限度幫助個體乃至整個社會改進健康水平。進入新世紀護士不再是各種治療護理的機械操作者,應該是稱職健康教育宣教者。健康教育的的對象也從患者擴展到健康人群。具體的宣教內容可以包括:
一般公共衛知識的宣教:做好有關流行病,職業 環境及飲食與健康的宣傳,如傳染病患者要隔離并正確處理患者的分泌物及排泄物,防止交叉感染。使患者掌握基本的公共衛生知識。
患者病情宣教:針對患者所患疾病不同,護士應該讓患者對所患疾病的病因、機理、臨床表現 治療過程、臨床用藥、手術前后病情變化、不良反應及預后等有所了解;對疾病的不同階段給予患者針對行治療康復指導,使之對疾病有充分的認識,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對各種治療方法的依順性,積極配合醫生護士進行各項治療護理操作,使患者早日康復,減少并發癥,節省醫療開支,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獲得社會效益。
心理健康教育:患者患病后,心理會發生變化,如震驚、恐懼、憤怒、失望、抑郁、接受等。護士采取妥當的方式做好心理疏導工作,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愿意向護士訴說自己的病情及感受,這樣護士可以正確觀察病情,為患者制定更加個性化治療方案。同時讓患者樂觀向上,對生活充滿希望 ,消除各種不良情緒,正確面對生活。
患者家屬的宣教工作:家屬承擔著照顧患者的日常生活的全部重擔。護士應該和患者家屬充分溝通,讓他們對患者所患疾病的各種情況有全面的了解,并對他們做相應的健康指導,發揮家屬在患者治療康復中的先鋒作用。如糖尿病患者飲食中食物種類和量的選擇, 高血壓患者飲食中鈉鹽的控制,長期臥床患者身體受壓部位褥瘡的防治,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康復訓練等都需要家屬的大力配合。
做好健康教育對護士的要求
護士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健康教育宣教者必須全面提高整體素質。
熱愛護理專業:護士是平凡艱苦而偉大崇高的職業,護士應有工作熱情和獻身精神,要把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和為大眾患者全心全意服務緊密相結合。做好健康教育,護士必須精通醫學專業知識,同時也要了解相關學科知識。只有這樣健康教育才具有針對性,科學性,生動性,專業性及可行性。健康教育做得好可以改變護士形象和社會地位,護士不只是醫生醫囑的機械執行者,而是疾病防治的積極參與者。也可以向英美發達國家那樣護士走進每個家庭成為家庭護士,承擔更多的責任,獲得全社會的信賴認可和尊敬,成為捍衛大眾健康的衛士。
具備良好的溝通技巧:溝通技巧包括語言技巧和肢體語言技巧。護士要面帶微笑,衣著打扮得體,談吐熱情大方,舉止端莊穩重。護士要具有親合力,積極主動采取開放式交談方式。對不同患者根據他們所患疾病 年齡 身份 性別 社會經濟地位不同采取相應的溝通方式,做到語言親切和藹生動簡潔,患者對所宣教內容易于理解,印象深刻,運用委婉的修飾語言藝術,不要引起患者的心理疑慮和恐慌,力求健康教育達到最佳預期效果。
法律責任:護士要對健康教育過程中潛在的法律責任和問題予以充分認識。在健康教育過程中護士要明確自己的法律職責范圍和責任,從而有效維護患者和自身的合法權益。患者有健康權、知情權、安全權、隱私權、受尊重權等,護士有義務維護以上權利。如果護士不履行法律賦予的責任,患者的利益可能會受到侵犯,自己也有可能被卷入糾紛甚至要被訴諸于法律。護士同仁之間要善于相互交流借鑒經驗,并對健康教育的各種護理文書做好記錄和保管,記錄真實完整,明確健康教育記錄重要的法律意義,切不可代替家屬或患者簽名。同時健康教育的內容應和醫生的診斷治療保持一致,護士應明確在患者診治過程中的責任,做好各種配合工作。
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步驟
健康教育是一個長期不間斷的過程,可以采取多種方法循序漸進地施行。
常采用的步驟:①全面系統地對受教育者的信息和資料進行收集整理。②對受教育者所收集的資料進行評估判斷。③對健康教育計劃進行具體合理安排。④健康教育計劃的具體實施過程。⑤對健康教育的效果進行合理評估。
健康教育的方法:開展健康教育有多種方法,臨床護理工作中常用的有;講授法、談話法、演示法、讀書法、小組座談法、板報圖片宣傳法等。護士應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生動活潑方便快捷 簡單易行收效肯定的方法。
體會
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應貫穿于臨床治療的全過程,在現代治療、護理的指導下,充分利用醫院這種特殊環境有針對性地實施健康教育。護士的健康教育宣教工作應從醫院擴展到社區,走進社區深入千家萬戶,從而提高全社會的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 譚立寧,錢昶浩,皮至明,文黛薇.建立社區護理基地,促進社區護理人才培養[J].中華護理雜志,2004,(03).
[2] 蔡德芳,桂鴻斌,李江濤.護理健康教育中潛在的法律責任問題[J].中華護理雜志,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