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霏
摘 要 每一篇課文都是由若干個自然段組成的。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在讀課文的時候要自覺養成概括自然段大意的良好習慣,只有在弄懂每段意思的基礎上才能去深入淺出理解整篇課文的內容和中心。那么如何概括自然段大意呢?簡單說就是寫出段落的主要意思。特別是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在閱讀課文時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歸納概括段落大意尤其重要。關鍵在于老師引導有方。教書育人二十余載,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抓好課堂訓練。
關鍵詞 閱讀教學 引導 歸納段意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6-0072-01
歸納段落大意是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作者寫作思路的重要手段,也是抓住課文主要內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前提和關鍵。它不僅促進學生概括思維的發展,也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這項訓練,歷來是小學閱讀教學的急癥所在,而且存在與新課程標準背道而馳的做法。穿新鞋走老路導致學生不會閱讀課文去自我歸納段落意思。
一、找中心句歸納法
課文每個自然段要說明一些意思,有的課文會在自然段的首句或末句里直接出現中心句。學生只要善讀深思,就能找到中心句來概括。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上冊課文《詹天佑》中的第一自然段開頭句:“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教學時可引導學生用此句話進行歸納。
二、歸納合并法
有的課文自然段沒有先后或者主次之分,段與段之間是并列關系。教學時便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合并歸納概括。譬如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十二課《為人民服務》中的2自然段:正確對待生與死,3自然段:正確對待批評,4自然段:正確對待困難,歸并概括為:正確對待生死、批評、困難。
三、用小標題歸納概括
有的課文自然段相對獨立成段,主要意思明顯,邏輯性強。對于這樣的課文可以指導學生仔細閱讀后進行列各段的小標題。如: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1.受人愛戴;2.談論《水滸》;3.談碰壁;4.救車夫;5.關心女傭阿三。看上去簡潔明了讓學生既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受到思想教育的熏陶,同時領悟了伯父的高尚品質: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這也正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四、取主舍次法
在小學中高年級的語文課文中,有的課文篇幅比較冗長,無論在自然段的句首或是中間還是句末都沒有中心句出現,學生很難進行歸納,此時教學這樣的課文內容就要依靠教師審時度勢,不去過于糾纏那些無關緊要的內容,而應該去抓住課文主要內容進行引導歸納概括,這樣效果會比較好一些。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中的《凡卡》各個自然段就沒有明顯的中心句出現,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引導學生抓住主要,舍去次要,歸納概括: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
五、找過渡句歸納概括
有的課文在文中出現十分明顯的過渡自然段或者句子,它對文章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時,老師就要因勢利導,引領學生抓住這些自然段或句子進行歸納概括。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十課《太陽》中前三個自然段分別講了太陽的特點:1.遠;2.大;3.熱;接著4自然段用一個段銜接上文和下文之間內容的句子:“太陽雖然離我們很遠,但是與人類的關系十分密切。”
古人曰:“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三需;教人以漁,于終身受用無窮,教給捕魚的方法要比饋贈幾條魚重要得多。”同樣,教給學生方法要比傳授的知識重要得多。學生學會概括段意的規律和方法后,就能獨立地學習概括段意,遇到困難也可以迎刃而解。
我們知道,小學語文教材中多以記事、寫人、狀物、寫景體裁為主,在教學中,可把概括這幾種體裁的段意的方法作為拓展的內容教給學生。
指導學生概括段意并不是光靠幾個段落、幾篇文章的練習就能落實到位的,學生概括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效果的。素質教育提出要發掘人的潛能,其中也包括人的學習潛力。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他們學習的方法,有助于發掘學生潛在的學習能力。因為,學生一旦掌握了學習方法,就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猶如獲得了打開知識殿堂大門的“金鑰匙”,能獨立地向新的知識領域進取,終身受益。但愿我們老師的指導,能拋磚引玉,為學生打開一扇小小的學習之門。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