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
【摘 要】隨著我國深化教育改革制度的步伐加快,高等院校的教育制度改革也被提上日程。通識教育擔任著高校育人的重任,與專業教育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但在現實中,由于其具有一般教育的共性,通識教育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本文從我國高校通識教育的現狀入手,探索通識教育的改革方向,探究高校通識教育改革之路。
【關鍵詞】通識教育 現狀 改革
一、前言
通識教育的英文譯名是“general education”,因此,有學者也把它譯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等。通識教育由于其普適性,在大學教育中承擔著“育人”的角色,它主要教授學生公共基礎知識,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責任心和人文素質,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能力,為學習專業知識打下良好基礎。
二、通識教育的現狀
通識教育作為高校開設的公共基礎課堂,不受專業教學的限制,它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拓展了學生的知識層面,也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價值導向和人生理念。目前,我國的通識教育并沒有實現初期設立的目標,沒能完全實現初始的教育目的,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1.我國通識教育地區發展不平衡
通識教育作為公共基礎教育,在高校中得到了普及,由于其普適性,有些高校把通識教育當成“核心教育”;而在有些高校中其地位卻受到了質疑,沒能重視通識教育背后的公共教育目的,只是把通識教育當成一項必須完成的額外任務,導致通識教育的課程設立得不科學、不完善。這樣容易使學生產生一種錯覺,他們認為通識教育的公共基礎課程不重要,提不起學習的興趣,這樣就不能達到通識教育的基本目標了。
2.學習氛圍不濃厚,學生不買賬
在有些通識教育的課堂上,學生昏昏欲睡,甚至逃課的現象屢見不鮮,學習氛圍不濃厚,雖然老師絞盡腦汁設計課程,竭力使課程變得有趣,但學生依然不買賬,甚至在做一些與課堂無關的事情,究其原因,是由于學生沒有形成長期的目標計劃,沒有認識到通識教育會給自己的未來帶來的好處。再加上就業的壓力,學生只注重專業的學習,注重短期目標,沒有形成長遠的職業規劃。
3.老師資質參差不齊
通識教育作為高校的基礎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輔相成,但通識教育的老師并不好當。有些高校通識教育課程的老師極度缺乏,只能從教授專業課程的老師中尋找師源,但由于專業老師大多有自己的教學任務與課程,閑暇時間還要忙于科研和論文寫作,因此不能抽出大量時間來完成通識教育的教學,教學質量差,效率低下。
三、通識教育教學改革方向
1.加強教師培訓,建設完善的通識教學理論體系
在大力引進通識教學專業教師的同時,要加強本校的通識教育教師培訓,使通識教育教師變成專業的人才。建立通識教學課堂的聽課機制,緊抓課堂質量,編制調查問卷,詢問學生的意見,尊重學生的建議,制定和完善通識教學體系,同時也能夠及時把握學生的看法和思想方式,真正地了解學生,做到課堂上的寓教于樂。
2.提高學生閱讀水平,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針對課堂上學生睡覺甚至逃課的行為,高校在編制通識教育教材時,應該體現靈活性、創新性和與時俱進的特征,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爭取教材內容能夠更加貼近學生,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同時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閱讀習慣,爭取讓學生能夠從“低頭族”變成“抬頭族”,讓學生在閱讀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3.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并肩而行
通識教育作為高校的基礎教育,與專業教育是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關系。通識教育為專業教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增加專業教育的知識儲備量,而專業教育又為通識教育確立學習方向,使通識教育能夠得到更深層的研究。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在高校的教學中應該達到平衡的教學狀態,使學生對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都抱有同樣的感知與認識。只有把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共同做好,高校教學育人的職責才能充分地體現出來,實現為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的目標。
4.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優秀人才
近年來,高校學生人身傷害事件屢見不鮮,高校投毒案等一些極端的事件也進入到人們的視線,甚至在微博中,也刷起了“感謝當年宿友不殺之恩”的熱門話題,體現了當今高校通識教育教學普遍沒有深入地注重對學生的核心價值觀進行培養。高校只注重“填鴨式”的教育,沒能深入對學生的精神世界進行探究,沒有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培養形成深層次的認識。因此高校應當吸取教訓,擔負起對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養,注重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學生真正成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四、總結
通識教育作為高校育人教育,它的作用是巨大的,高校應當對其有深刻的認識,充分發掘通識教育所蘊含的寶庫,完善通識教育教學改革制度,使通識教育教學能夠真正地為廣大教師與學生所認識,所接受。高校應當充分關注人際交往關系,在課堂上充分發揮通識教育應有的作用,努力完善教學方式和對學生思維方式和能力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價值取向,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使學生能夠做到在通識教育的學習中活學活用,將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讓學生在通識教育中真正受益。高校應當充分駕馭好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這兩輛馬車,相互輔助,并肩而行。
【參考文獻】
[1]董成武.美國大學通識教育的內涵及其對中國的啟示——基于本土化的視角[J].復旦教育論壇,2014(1).
[2]羅昌智.我國高校通識教育歷史與現狀的雙向反思[J].文教資料,2008(3).
[3]龐海芍.通識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J].現代大學教育,2007(1).
[4]鄭東方.我國高校通識教育價值取向研究[D]. 四川外國語大學,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