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玲
【摘 要】語文閱讀教學是具有藝術性的。這種藝術的首要本質在于:依據學科自身的特點和學生學習語文的心理特征,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愿望和動機,這是獲取高質量教學效果的決定因素。
【關鍵詞】語文閱讀;預習課文;課堂導入;朗讀方式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積三十年的經驗,使我確信學生的智力取決于良好的閱讀習慣。”《語文課程標準》第三階段(小學五、六年級)提出, “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情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相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由此可見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我在教學時特別注重閱讀的有效性,現將這些年教學中總結的一些提高閱讀有效性的方法簡述如下:
一、分層預習
預習課文是學生認真上課的前提條件,新教材的課文篇幅長,內容深,如果學生沒有預習過就來上課,往往連課文都無法讀通,更不用說有感情朗讀課文和理解課文內容了。課堂上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些不預習的孩子上課茫茫然,只能做小聽眾聽別人發言,一堂課上完,對課文也只是一知半解,學習效果很差。學生有了基礎的預習能力,會主動查詞典,會質疑,會思考,自己尋求答案,對學生的終身都有收益。因而,充分做好預習工作,能夠激發學生在閱讀教學活動中積極參與意識,深入理解、探究課文內容的好奇心,高效、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
分層布置預習要求潛能生讀通順,中等生讀懂,優等生讀透。在檢查預習時,同樣分層展開,潛能生進行賽讀,中等生比概括大意,優等生比感悟深淺。
二、有效提問
好的閱讀課來源于匠心獨具的教學設計,而好的教學設計又來源于正確深入的文本解讀。所以每上一篇課文之前,我都要認真地把課文讀上幾遍。首先,我以普通讀者的身份去賞讀,對文章有自己初步的感悟;再翻開手邊的《教師教學用書》,看看自己的哪些理解與教參有偏差,然后從教學的角度確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最后從學生的視角去讀、去思考,去提問。
(1)抓題眼提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導入,是貫穿課堂教學始終的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安定學生情緒,誘發學生的感情。導課的形式多種多樣,而問題導入最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愿望。我們可利用語文課程的有效資源,抓住課文題眼巧設問題。比如《玩出了名堂》,誰玩?玩什么?玩出了什么名堂?由于問題來源于學生,在學習文本時,他們就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解決這些自己心中的困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以想象,這堂課的學習會因了學生解決課前問題的濃厚興趣而輕松愉快。小學語文教材中類似的課題很多,、《“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太空生活趣事多》等等,都可以在課前或由老師設問,或由學生質疑問難,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發學生閱讀期待,為學生進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
(2)抓關鍵詞句提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說過:“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里?語文的味道在哪里?在關鍵的詞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讀里。”詞語是課文的基本單位,詞語學習是項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別是對課文中的關鍵詞、難懂詞語更應該不惜時間,深入理解。因此,閱讀教學中,我們還可以拓展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從小處入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發散學生思維,使詞義理解得更透徹。使課文內容理解得更深刻。
(3)抓主要線索提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新課改中提出了自主學習,我們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朱熹也曾說過:“自去理會,自去體察,自去涵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是引導學生對文本自主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本脈絡清晰,條理清楚,在文本教學時,教師如果抓住主要線索教學,往往會牽一發而動全身,更好地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注重朗讀
根據不同的閱讀需要,恰當地選用不同的朗讀方式,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語言,受到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只有讀才能讓學生不斷地感悟語言。速讀,對讀、賽讀、齊讀、分角色讀,誦讀等等,加強朗讀訓練,有助于學生積累詞匯句式、發展智力、提高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更可以讓學生從中受到品德教育、審美教育,從而形成健康的心里。 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由于太過于重視“講” ,而忽視了學生主觀能動的“讀” ,教師在教學中不能辯證地處理“聽、說、 寫”的內在聯系,不注重對學生進行語文能力的培養,語文教學 出現這樣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視了語文教學中的起點,即學生對課文的“熟讀” 。一篇課文的學習,總少不了串講,少不 了繁瑣的語句分析,學生只是圍著老師的問題、講解在轉, “讀” 則幾乎成了一種過場,一篇課文講完了,可學生甚至連課文都讀 不通,聽記的那些所謂“理解”和“體會” ,全都是老師“講” 出來的。 這樣一來, 學生的語文能力停滯不前, 仍然不會 “說話” , 不會“作文” ,根本原因就是學生讀得太少了,自己理解體會得太少了,語言積累得太少了,所以,作為語文老師,應該充分地 認識到這一點,多讓學生去讀,真正地發揮朗讀的作用,讓學生從實踐中品嘗到朗讀的甜頭和樂趣,體會到主動學習的快樂,圓滿完成語文教學任務。
多進行參與性朗讀,多進行鼓勵性評價。教師可根據課文內容, 把傳統教學中專屬老師的講臺讓給學生,成為他們表演的舞臺,引導學生將生硬的文字變成鮮明、生 動、具體的場景,從中受到形象的感染和情意的熏陶。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不能很快的領略文章的情感,但針對他們的模仿力很強的特點,教師何不適時充當演員,讓學生模仿老師的范讀,而后進行分角色朗讀,來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運用這種方法可以迅速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四、講究口語藝術。
這是閱讀教學語言的示范性對語文教師的起碼要求。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能相差十二倍”。蘇霍姆林斯基也曾強調:教學語言“在較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語文教學的基本手段是教師以自己活的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語文能力,進行思想教育和審美教育。即使在現代化教學手段普遍應用的時代,語文教學這一基本方式和特點也是不會改變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永遠都是語言運用的藝術。
閱讀內容的情感性和閱讀思維的情境性要求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語言必須準確、鮮明、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時又具有清晰嚴密的邏輯性,能夠再現作品中的形象和畫面,成為作品中的語言文字所敘述、描寫的形象、畫面的藝術再創造,從而能夠引起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幫助學生理解作品。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論是講解還是描述,還是復述,其語言都應當活潑新穎,富有情感和魅力。總而言之,都應當對學生是一種新異的刺激,易于引起學生的注意,并能給學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引起學生的模仿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