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摘要:介紹了人類活動對海岸帶生態系統產生的主要影響,指出了在當前快速的大規模城鎮化背景下,海岸帶生態系統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和威脅,人類要深刻認識到不能無序消耗自然資源和肆意損害生態。
關鍵詞:人類活動;海岸帶;生態系統
中圖分類號: P74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944(2015)06001302
1 引言
隨著迅速增長的人口數量以及快速工業化目標下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費,當今世界正面臨多種多樣的環境不確定性。涵蓋方方面面的生態問題的全球變化,是導致環境不確定性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人口迅速增長帶來的發展問題逐步受到更大的重視,許多國家的人口政策開始向低生育率和低增長率轉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人口增長仍需要重視。有越加充分的證據證明,那些原本自然資源富集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承受的環境威脅要比那些發達國家更為嚴重。探索新的可持續的自然資源管理和社會發展途徑,對全人類來講都是十分緊迫的任務。
海岸帶被看作成自然社會經濟綜合體,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以及人類和生物活動等在內的綜合體。海岸帶是一個人類活動與生態環境緊密互動的復雜區域,海岸帶擁有大量珍貴資源,如土地、森林、濕地及生物等資源。海岸帶是陸域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間的緩沖帶,海岸帶不是一個孤立的系統,它與生態系統的其它部分是一個復雜整體。
2 人類活動對海岸帶生態系統的主要影響
2.1 人類活動對海岸帶地形地貌的改造
人類數量的猛增及其社會發展需要,使得地球的地表面臨更大面積和更高強度的人為開發和利用,這種對土地高強度的廣泛開發還不會在未來有減弱的趨勢。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發生快速變化,增加地球表層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同時也成為全球氣候變化的驅動因素之一。資料顯示,近15年間,土地利用變化大約占全球二氧化碳釋放量的23%,甲烷的60%,一氧化二氮的23%。人類的土地利用已經大大地影響著全球環境,在很多地區甚至在全球范圍內,土地利用已成為影響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人類通過港口建設和城市發展建設等活動,對海岸帶地形地貌進行改造。世界上很多的紅樹林都被人類進行了改造,轉變了原來的功能,非原生物種的引入也改變著海岸帶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
人類在海岸帶進行的建筑大壩、填海、采砂及人造工程造成的土地沉降等對海岸帶會產生侵蝕作用。圍填海是通過人工修筑堤壩、填埋土石方等工程措施將天然海域空間改變成陸地以拓展社會經濟發展空間的人類活動,填海造陸的影響范圍遍及從海到陸的整個海岸帶區域;填海造陸效應具有從短期擾動事件到長期生態和物理過程的寬域時間尺度;填海造陸各個效應之間存在著很強的關聯和促進機制[1]。
2.2 人類活動對海岸帶大氣環境的影響
地球大氣的情況在不斷發生顯著的變化。清潔而穩定的大氣環境對于生物體十分關鍵,生物體也會反過來對大氣環境產生影響。人類活動對大氣系統的影響顯著,而且影響愈加嚴重。尤其是在過去的約100年,這種影響越來越突出,大氣環境的化學負擔越來越重。人類在海岸帶大范圍的工業化、交通運輸的發展、高強度農業生產、城市化發展等,是構成海岸帶大氣污染的主要因素。近百年來,化石燃料的燃燒成為CO2濃度激增的主要原因,加之濫砍濫伐、生物質燃燒也加重了大氣環境的負擔。近幾十年,大氣中CH4濃度也增長迅速,其來源主要也是人類活動。SO2、PM2.5、PM10、氮氧化物、煤煙塵、酸雨和光化學污染,大氣污染的復合型特征明顯。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大氣污染不斷給人們敲響警鐘。
2.3 人類活動對海岸帶和海洋水質的影響
近海環境污染和生境退化,對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帶來隱患[2]。在農業種植過程中施用的大量氮肥、磷肥以及農藥產生大量的氮、磷等污染物,這些污染物中的相當部分通過農田回水、雨水沖刷、水土流失等方式隨地表徑流進入海洋[3]。海上溢油事故日益頻繁,溢油的海洋生態影響不是僅僅限于單一污染物對單一物種的影響,而是多個污染物對區域生態系統的影響[4]。近年來,海上溢油事故頻發,對海洋生態系統構成了巨大威脅。2009年9月15日,受臺風影響,空載的巴拿馬籍集裝箱船“圣狄”輪在珠海高欄島長咀附近海域擱淺,事故造成燃油泄漏入海;2010年5月21日,香港水域附近約5km海面,發現面積達17km2的可能是由大型船只造成的油污。
另外,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及大量陸源污染物的輸入導致富營養化發生,根本原因在于水體營養鹽含量增加,生物生存受到有毒物質的嚴重威脅[5]。近年來,中國有毒有害赤潮發生比例呈增加趨勢,南黃海海域滸苔綠潮災害規模為近3年來最大。2014年9月初,韓國慶尚南道南??ぐl生赤潮,僅幾天就造成了該地區養殖場內數十萬條魚死亡。
2.4 人類活動對海岸帶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已連續50年發布瀕危物種報告。2014年,全球現有的76199個物種中,有22413個受到威脅。《地球生命力報告2014》顯示,自1970年起,“地球生命力指數”中的魚類、鳥類、哺乳動物、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數量減少了52%;其中淡水物種數量平均下降了76%,平均下降量是陸生物種和海洋物種的2倍。地球上物種的下降趨勢比之以往更為嚴峻,棲息地的喪失與退化是威脅生物多樣性最主要的因素。
生物滅絕原本是自然過程之一,然而,現在有必要探討人類活動是否加速了生物滅絕過程,使其不再單純是一個自然的滅亡過程。
土地覆被變化是陸地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之一。棲息地被分割甚至喪失的現象十分普遍,正在發生的土地變化還將在未來繼續使更多的物種瀕臨滅絕。同樣地,人類對海洋和海岸帶的過度開發及海岸帶生態系統的人為變化,也是海洋物種加速滅絕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上大量的珊瑚礁的生存面臨人類活動的嚴峻威脅。過度捕撈、沿海開發、污染等對珊瑚礁構成最直接的威脅,而海水溫度升高、二氧化碳污染所致的海洋酸化也導致珊瑚白化和死亡。如果不采取行動,到2030年,全球90%的珊瑚礁將面臨威脅,到2050年,幾乎所有珊瑚礁都將面臨威脅。海地、格林納達、菲律賓、科摩羅、瓦努阿圖、坦桑尼亞、基里巴斯、斐濟和印度尼西亞9國面臨的威脅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