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勁夫+李竹梅
摘 要:研究性學習是目前初中數學教學的重、難點,究其原因是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研究性學習的過程自主性、應用實踐性和互動創(chuàng)新性三個特點,因而不能有針對性地采取思維引導式教學和合作引導式教學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初中數學;研究性學習;實踐
一、初中數學教學研究性學習概念的內涵及特點
研究性學習的兩個關鍵詞,一是“學習”,一是“實踐”,即要求學生以思考的方式獲得知識,并能夠付諸實踐,其特點有三:
1.過程自主性
強調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大腦思考和研究的過程,是相對獨立的自我思維運轉,教師的介入非常有限。因此,教師更應該關注學生的這一思維過程,在適當的時候給予正確引導。
2.應用實踐性
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能夠用數學思維和數學知識來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比如,初中數學常常引入關于水槽之內水的體積的大小問題。數學是一門時間要求很高的學科,特別是數學思維的運用,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得到體現。
3.互動創(chuàng)新性
由于研究性學習是在一定的單人或者合作環(huán)境下進行的探索式學習,學生能夠在這一過程中時常有新收獲,特別是合作學習的模式,很容易從與別人的交流中得到啟發(fā),從而獲得新知識和體驗。
二、開展初中數學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實踐
基于初中數學研究性學習的上述特點,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具體的教學實踐。
1.思維引導性教學
所謂思維引導性教學,即教師對學生的思維走向給予一定的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模式和能力,這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理論基礎。數學學科的邏輯性很強,需要用到很多抽象思維方法,比如從條件到推理到論證的過程,是純粹理論思辨的過程,因此,良好的思維能力是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基礎。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加入自己設計的引導環(huán)節(jié),比如,講到幾何圖形的構建時聯系到教室的立體構建,啟發(fā)學生思考。
2.討論及合作式引導教學
這是一個學生之間或者師生之間的合作過程。在初中數學教學模式中,經常會用到討論的方法,分組學習和討論是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手段之一,學生很容易在這一過程中相互啟發(fā),集合眾智而發(fā)現新的問題和答案。比如,在學習反證法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兩組,讓他們進行各自的討論并提出問題,再集中解答,這樣可以及時發(fā)現學生的知識盲區(qū),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
綜上所述,初中數學研究性學習有過程自主性、應用實踐性和互動創(chuàng)新性三個顯著特點。在此基礎上,應當有針對性地開展思維引導教學和討論及合作式教學,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體會到探索的樂趣。
參考文獻:
李曉東.關于初中數學研究性學習的探索與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