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婉玲
摘 要: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一個現象:花同樣的時間聽課,聽同樣的老師講課,做同樣的作業,學同樣的知識,有些學生可以解出奧數難題,有些學生卻連基礎計算都要出錯。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水平,需要數學教師不同對待。以小學四年級為例,根據學生特點,簡要概述如何在數學課堂中應用分層教學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教學實踐
小學數學分為低年級階段和高年級階段,四年級為高年級的起始階段。筆者認為,從小學四年級開始,數學教師就可以有意識、有計劃地進行分層教學實踐了。
分層教學,顧名思義,側重于教學,是一種教學方法,因此,數學教師對分層教學的應用不能只停留在理論上,而應該放在課堂上,在實際教學中熟練把握,巧妙融入,恰當運用,在實踐中摸索、總結并提升分層教學的方法。筆者把分層教學法分為課堂教學和設置作業兩部分。
一、課堂教學分層
1.學生水平分層
裁縫講究量體裁衣,教師要求因材施教。要想做到因材施教,教師必須先了解班里的各個“材”的情況,也就是把握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對班里的數十名學生,基本做到了了如指掌,并能在了解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筆者對學生的分層也是視情況而定的,并不一定是分好層次就固定不變。
例如,對于結構簡單的數學知識,筆者會將學生劃分為兩部分,較高水平和較低水平;而對于相對于復雜的數學知識,筆者則會將學生劃分為較高水平、中等水平和較低水平三個部分,然后分層設置題目。在課堂提問中,按照筆者自己心中的學生水平劃分,向學生提問難易問題。
2.既定目標分層
每個人在做事情之初,要首先估計自己的完成進度和達成效果,作為教師更應如此。數學教師的課前準備工作,應該包含效果預設部分,預估自己使用教學手段后的教學進度和教學效果。
筆者對自己既定目標完成與否的衡量,也是通過劃分教學目的得知的。如筆者在講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小數的意義”時,會首先自己在心里設定,水平較高的學生應該熟練掌握小數與十進分數的關系,而水平較低的學生可以慢慢掌握,但當堂起碼要理解小數的意義,知道小數部分各位數名稱和意義。這樣,筆者就能知道自己的當堂教學教學,也能更好地安排下堂課的進度。
3.講課內容分層
教師最重要的任務,仍然是把知識最快速、最有效地傳授給學生,結合學生的差異性和接納度,讓學生最大限度、最大容量地吸取知識。因此,教師要對講課內容做好層次安排。
如教材第七冊第三單元“乘法”一節的教學中,筆者會將“三位數與二位數相乘的方法”“乘法結合律和交換律”以及“乘法分配率”進行詳細講解和重復訓練,而對于“神奇的計算工具”的相關內容則會進行簡要講解,不必浪費太多的寶貴時間。因此筆者認為,兩位數對三位數的乘法及結合律、交換律、分配率,不僅是大綱要求必須掌握、被定位是重點內容的知識點,而且對于學生以后的數學學習都是基礎性技能,所以要花時間、花心思講給學生聽。
二、課后作業分層
課后作業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練習、鞏固所學課堂知識,是科目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每個學生要認真完成,每個教師也要認真對待、花心思布置。筆者認為,數學教師不僅要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分層教學法,也要在課后作業的設置中融入分層的方法。
如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是“認識更大的數”,已經開始涉及“億以內的大數”。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億”“千萬”等大數的單位,筆者給學生布置作業:(1)搜集報紙上、網絡上有關“人口普查”的相關數據和知識,并將這些數據抄寫下來;(2)統計自己小區的人口數量,并和其他學生就統計結果進行網絡交流;
(3)將自己的統計和國家人口普查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筆者并沒有強制學生必須每個小點都完成,而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和意愿,可以任選其二或者其三,自主完成。
除此之外,對平時的練習題、應用題,筆者也會劃分成基礎知識題型、發散思維題型和綜合創新題型,讓學生自主選擇完成。筆者認為,這種自己選擇的作業,對于水平較高的學生來說,在時間充裕的情況下,輕松完成了基礎知識的題目后,可以繼而轉戰發散題型,完成后可以挑戰綜合創新題,也可以直接省去基礎知識題型,直接挑戰較難題型,節約時間。而水平較低的學生,完成基礎題目就可以鞏固所學知識,而不會出現題目混雜時遇到難題,常常有挫敗感,從而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
總而言之,數學教師的教學之路是復雜而長遠的,數學教師所擔的重擔也是艱巨而重要的。在當前教育背景下,數學教師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勇于探索,敢于創新,以學生為出發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課堂教學中摸索出一條新的教學之路,應用與學生最契合、最相融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高效學習,快樂學習。
參考文獻:
[1]鄭毓信.數學教育:從理論到實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林崇德.學習與發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01.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