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元梅
摘 要:隨著新課標改革的實施,在初中地理的教學方式上,教育者更加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展開新的授課形式和方法,從而有效地提高地理教學成效。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方式;有效性
要提高初中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得先讓學生了解地理的學習價值。《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中指出,地理不僅是自然學科,同時還兼有社會學科,包括人生觀、價值觀以及通過地理了解祖國等性質。學生在了解學習地理的價值之后,通過教師有效教學方法的引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提高,方可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下面結合我的教學實踐,向大家分享我的教學經驗。
一、課堂導入創新法
初中地理教學中,廣大教師應本著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的教學理念,使學生的主觀學習能力充分發揮,教師起到主導作用。比如一節課的課堂導入,我們通過翻閱地理教材可以看到,地理知識的基本概念和知識原理比較抽象,直接學習,學生很難掌握知識構架,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便會降低,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將科學技術引入課堂已經不再是天方夜譚,很多學校的教師都已采用多媒體方式進行教學,同樣,地理課堂多媒體技術的引入對學習地理知識來說也是十分有益的,比如,課前,教師在網上搜索相關地理知識的故事進行章節導入,通過多媒體的聲音、視頻圖像,甚至動畫的有效結合,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這些音頻中,結合多媒體的介紹和展示,教師再將地理知識循序漸進地講授給學生,學生的注意力就會一直持續下去,這樣,一堂抽象、枯燥的地理課就顯得活力四射了。
二、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
教師在課堂授課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每名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地理課堂的學習中,這樣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上課時,教師可以設置討論環節,可以結合本節課的知識,設計一道讓學生討論的課題,要求學生認真思考,分組討論得出問題的答案。比如有些知識需要學生通過對地球儀進行分析來解決,那么教師便可以安排幾名同學為一組,讓他們自己觀察和操作地球儀得出答案,最后,每組派出一名學生,到講臺進行答案的分析和演示,通過不同學生的不同見解,教師歸納總結學生所有的結論,引導學生明確本節課的知識體系,此外,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也可以加入某些討論性質的作業任務,學生在課下利用充足的時間進行研究,促使學生相互學習,而且,由于學生自己的參與,對教師歸納的知識點理解得更為深刻,知識構架掌握得更加堅固。
三、聯系生活實際
追溯中國地理的發展史,我們不難發現,人類文明、社會經濟與地理的形成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學生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可以聯系人類的發展和當今社會現象。教師在學生課余時間可以讓他們讀一些關于人類發展過程的文章,讓學生了解怎樣的發展現象促使了地理的成形,教師在課堂授課時,可以時不時地貫穿一些當代的人口發展問題、環境污染現象及社會的熱點問題,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還可以在午間休息的時間段,采用多媒體播放一些新聞,和有關地理的形成與發展等過程資料符合初中生觀看的視頻,提高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久而久之,學生不僅會增強學習的興趣,而且對地理知識會產生屬于他們自己的思維和觀點。
總而言之,初中生的地理學習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地創新、發展,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過去課堂教學的固定化已不適用當今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模式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多變性。因此,教學方法也要打破傳統,追求新穎,教師要不斷地探索新的、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當代學生成為杰出的社會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