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永倫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健全完善,針對小學生教學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分層教學法,越來越被國家和教師重點關注。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分層教學法的應用進行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分層教學法;教學運用
一、施行分層教學法的意義
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多施行分班制教學,可不是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都是對等的,特別是對于數學的教學,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是為以后的數學學習打基礎的,一旦教學效率達不到,不僅對以后的數學學習有很大影響,甚至還會影響到其他學科的學習,造成學生在其本身基礎上無法得到發展。因此,分層教學法的發展及運用成了現行教學的必然趨勢,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思維等方面有著難以磨滅的作用。
分層教學法,顧名思義分層次教學,對學生的基礎及學習能力間的差異進行分層,并對每個層次進行不同教學內容、目的及其評價的教學,增強學生最大限度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在其本身基礎上得到發展。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分層教學法的應用研究
1.合理對學生進行層次分配
由于每個學生的基礎及學習能力不同,數學教師在進行施教時,一定要從非智力和智力兩方面入手,綜合評價整個班所有學生的基礎,將學生分為好、中、差三層。但要注意,學生的層次并非固定不變的,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觀察,來適當做出層次的變動,要因人制宜。比如,可以主要根據學生的課堂情況、家庭作業及考試的成績進行適當調整,這樣一來,三個層次的學生有了緊迫感,互相監督鞭策,自然就讓學生更主動積極地進行學習了。
2.教學內容及目的分層次進行
在施行分層教學法時,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分層次,在教學內容及目的上也要分層次進行。要準確地知道每個知識的層次所在,知道哪些知識需要記住,哪些需要透徹理解,哪些又需要靈活地應用,并適用于哪個層次的學生。在對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分清必學和選學,也就是學生所必須掌握吸收的知識,和還有學習余力的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知識。教學內容的層次化,讓每個學生都能達到滿足,對學生在自身原本的基礎上有著共同提升的影響。
而教學目標,也就是對教學內容實施的體現,一般有長期教學目標和短期教學目標。這兩種教學目標的制定,對學生知識基礎的獲取、發展所需的基本技能、應用方法的掌握及情感的經歷過程都是極為重要的。因此,在制訂教學目標的時候,還要分別針對三個層次的學生,劃分出不同的三個教學目標層次。
3.其他分層次教學
(1)對提問進行分層
人的手指長短有不同,其班級學習也是一樣,每個學生的學習層次不同,所以,在課堂上教師對提出的問題也要恰當有針對地進行。而這種提問有目標性和實際性原則,前者是對上課開小差的人都要涉及,后者卻是讓每個學生的思緒都放到課堂上。
(2)題目練習的分層
練習分層可分為:設計練習和批改練習。前者在對練習的難度及數量上要進行調控,特別是層次差的學生一般能完成練習就好;而中等層次的學生只要完成基礎和綜合的練習即可;優等生卻要完成綜合、基礎和拓寬練習。后者則要進行練習的批改,務必做到全批全改基礎題,細批細改重點題,對學困生更是要做到一對一幫助輔導。
(3)分層次評價作業
學生的作業多為家庭及課堂作業,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布置不同的作業,并提出不同的評價。比如成績不好的學生不要求一題多解,但優等生能一題多解的就一題多解,加強他們的靈活創新性。在對作業進行評價時要因人而異,或鼓勵或勉勵,讓學生在學習中更加積極主動。
由此可見,分層次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主體,能夠提升各個層次學生的積極性學習,對每個學生的發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魏柏林.分層教學法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J].赤子:中旬,2014(02):275.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