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亭亭++王靜
[摘 要]2014年12月12日,國務院決定設立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全面深化貿易和金融等方面的改革。人才是自貿區建設的關鍵,培養高水平的國際貿易人才是福建省各高校的主要任務之一。針對當前福建高校獨立學院在培養具有國貿專業知識和高水平英語技能人才方面的局限性,并結合當前自貿區的人才需求現狀提出雙語課程體系設計、“雙師型”國貿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教學方法改進、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等思路措施,以期對國際貿易專業雙語人才培養提供創新性的探索。
[關鍵詞]自貿區需求;國際貿易;雙語教學;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95-3283(2015)07-0155-02
一、引言
2014年12月12日,國務院決定設立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福建自貿區的試驗范圍包括平潭、福州、廈門三個片區。自貿區深化了大宗商品、技術貿易、金融匯率、服務業改革,實行無壁壘無關稅的自由交易,改革了傳統的外貿運營模式。這些重大改革措施的有效落實迫切需要一大批熟悉貿易規則、商務英語、企業管理和自貿區運作的貿易復合型人才作支撐。這就要求對現有的國貿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培養同時擁有國貿專業知識和高水平英語技能的國際貿易人才,以滿足福建自貿區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二、獨立學院國際貿易專業雙語人才培養目標
國際貿易專業(以下簡稱“國貿專業”)是一個涉外型專業,涉及相關英文專業術語、國際慣例和法律法規等知識,如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INCOTERMS2010)、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UCP600)等都是英文形式。中英雙語教學可以使該專業與國際接軌,有利于提高教學內容的準確性和規范化。
獨立學院國貿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基礎、貿易理論知識及貿易實務操作技能的應用型人才。此外,針對自貿區的發展方向,學生還應該具備英語能力、國際型知識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英語能力是基礎,學生應具備扎實的聽、說、讀、寫、譯能力,能夠在各種國際場合用英語進行流利的會話、商務談判等;國際型知識指學生熟悉貿易法規和國際慣例,具備國際經貿、國際商法、跨國經營和管理等方面的基礎知識;跨文化交流能力指學生了解外國的政治經濟、人文法律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識,了解跨文化溝通和交流規則,實現無語言障礙的跨文化溝通。
但是由于目前的獨立院校雙語教師師資力量不足,對貿易專業的雙語課程和實踐課程較少,課程體系設計和教學效果,與自貿區需求的人才目標還有一定差距。為了實現獨立學院國貿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滿足自貿區對貿易人才的需求,亟需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國際貿易專業雙語人才培養模式。
三、基于自貿區需求的國際貿易雙語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一)雙語課程體系設計
目前,福建省各大獨立學院都已開設了國際貿易專業,由于辦學理念和師資力量的差異,各院校開辦的雙語課程種類有很大差別,主要體現在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上。基礎英語是每個學校必設課程,從大一上學期開始到大二下學期結束,持續時間最長。目前基礎英語大都沿用固定課本,且各專業學習的知識結構都基本雷同,專業課程的英語教學主要集中在外貿函電和商務英語等課程,對學生專業英語水平的提高作用不大,教學效果不甚理想。
根據自貿區人才需求,構建“理論+實踐”一體化的雙語課程體系。通過對自貿區所需人才能力要素的分析,確定國貿專業雙語教學的課程體系為:公共課、專業課和專業實踐課。課程設計遵循“語言+貿易+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原則,確保國際貿易人才具有一專多能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
1公共英語課分專業教學,即經濟類專業或者相關專業與其他理工科專業分開教學。在大二上學期,對經濟類專業學生側重經濟類基礎知識的培養,如專業基礎名詞學習、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介紹等。
2專業課分為三大部分:專業基礎課、專業群組課和專業選修課。專業基礎課構建學生的經濟學基礎知識,主要包括宏微觀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中國對外貿易概論和管理學等課程,此類課程大都在大一下學期和大二開設,學生英語基礎稍薄弱,教學時可采取英文備課+中文講課的方式:即課件專業術語部分用英文,講課時用中文;專業群組課構建學生專業知識,如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經濟法、國際市場營銷、國際商法等課程。此類課程多數在大二開設,學生專業英語知識有所鞏固,教學時部分涉外課程,如世界貿易規則,可采取英文備課+部分英文講課的方式:即課件用英文,講課時專業內容部分用英文,有異議的地方用中文解釋。專業選修課豐富學生的綜合知識結構,如企業戰略管理、國際服務貿易、中外文化比較、商業倫理、世界經濟概論等課程。這部分課程基本上中文講授,個別課程可雙語教學,如中外文化比較,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3專業實踐課模塊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主要課程有:外貿函電、企業沙盤模擬、商務談判、進出口單證、報關實務、綜合實訓課等。另外,為了符合自貿區需求,可另設自貿區企業實訓課程,模擬自貿區企業設立、運營和日常業務操作。此類課程多數在大三大四開設,學生專業英語知識較熟練,可以采取英文備課+英文講授的方式。
(二)“雙師型”國貿專業教師隊伍建設
雙語教學對任課教師提出較高要求,不僅要具備較強的英語功底、企業工作的實踐經驗,還要求具備較高的理論知識和相關專業知識。而就目前實際情況看,獨立院校大都是年輕教師,部分教師的國外學習背景為一些課程的開設提供了專業支持,但多數教師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另外“重科研、輕教學”的傳統理念對教師也有一定影響。
針對上述情況可以考慮“內培養、外引進”的方式建設教師隊伍。一是為專業教師創造出國深造的機會,或到自貿區外貿企業中鍛煉,學習外貿實際操作,熟悉貿易流程;二是引進具有跨英語專業及國際貿易專業的綜合人才,如本科是英語專業,研究生或者博士是經濟學專業,具有多年留學背景。這類人才可以在國際貿易教學中采用雙語或者純英語授課。endprint
(三)改進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
在教學過程中,引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目前的教學方法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而PBL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典型教學方法,更加符合雙語教學的需要。PBL教學法注重培養學生的基礎貿易知識和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在基礎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能力的培養,開展小組合作交流、集體展示等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運用英語分析和討論,形成教、學、用相互促進的良性教學模式。
在專業課和選修課雙語教學中,利用案例教學法等將實踐中的真實事例呈現給學生,設計適當的問題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和探討,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在設計案例時需考慮學生現有的英語和專業知識水平,案例應源于實際,具有針對性和指導意義。
(四)教學與實踐相結合
福建各大高校都已建立自己的文科教學實驗室,可依托現有的實驗室建立校內貿易實訓平臺,讓學生掌握純英語環境下的貿易流程和貿易操作;另外與外貿企業聯合建立實習基地,讓學生參與到真實的貿易流程中,為將來工作奠定基礎。
在具體的實踐教學過程中,可依托現有的實驗室,建立自貿區商務模擬實訓平臺,盡可能營造出符合真實的國際貿易場景,學生按照場景設置完成實習任務,切實感受實際國際貿易的氛圍,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得到鍛煉。此外,學校應該努力拓寬渠道,加強實習基地建設,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實際操作鍛煉機會。
四、結語
福建自貿區的設立為企業提供了多種利好機會,自貿區企業在轉口貿易、稅收豁免、檢驗檢疫、通關等流程方面與一般貿易企業有很大差別,另外自貿區在設立離岸金融中心、利率市場化及外匯自由兌換方面都有創新。高校培養國際貿易人才必須與這些法律法規、政策相結合,才能培養出知識結構更新升級、符合自貿區企業需求的復合型雙語人才。
[參考文獻]
[1]黃玉華適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需求的英語國際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前沿,2012(4)
[2]瞿麗麗基于自貿區需求的商務英語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高教論壇,2014(5)
[3]程毓中國東盟自貿區背景下云南省獨立學院商務英語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教改前沿,2010(8)
[4]王學國際貿易課程中英雙語教學目標與教學方法探討[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
[5]劉婷創新型人才培養視角下的國貿專業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時代教育,2014(17)
(責任編輯:董博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