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正艷
摘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需要教師不斷實踐、積極探索、總結反思。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歷史教學經驗,探討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歷史教學 ? 自主學習 ? 內涵 ? 措施
一、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教育教學的發展趨勢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教育教學的當務之急,不管知識更新有多迅速,科技如何發展,只要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就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學到新的知識,掌握新的信息,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以適應社會的發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顯現出來,課堂上教師是主宰者和壟斷者,學生圍繞教師被動地學習,教師講什么,學生接受什么,學生的主體性受到嚴重的限制。學生本來好奇心很強,總是喜歡問為什么,求知欲望非常強烈,如果能夠積極思考,他們會獲取很多的知識。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不再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也不去主動思考,總是依賴教師。究其原因,主要是傳統教學理念扼殺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所以教育改革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教師要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自主學習的內涵
自主學習就是學生積極主動去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創新能力作為頭等任務,這是素質教育和傳統教育最顯著的區別。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不過,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還需要教師更新教學觀念,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能夠自主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為此,教師在歷史教學實踐中要不斷探索、研究、實踐、總結。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措施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當前,初中歷史一周一般安排2~3個課時,課時的安排和其他主課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歷史教師和學生溝通的機會就相對減少。另外,歷史教師一般教的班級較多。許多教師認為在較短的時間內接觸到更多的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比較困難。其實不然,良好的師生關系建立的關鍵并不是時間的長短,更不是對學生的說服教育,其實學生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當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心和幫助的時候,就容易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所以,歷史老師不能忽視了和學生交流和接觸的機會,要用真心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和理解每一個學生,把學生當做自己的朋友,相信他們、理解他們、平等對待他們。尤其是后進生,教師更要關心他們,幫助他們,給他們提供成功的機會,讓他們認為自己能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在和諧、平等、愉快的師生關系下,才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好奇心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之一,好奇心的大小和事物的新奇性有很大的關系。在實踐活動中,如果學生感覺到自己缺乏相關的知識,就會產生探究新知的傾向,這種情境不斷反復,就會轉化為內在的求知欲。學生一旦有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會產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首先,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問題的設置要難易適度。比如,學生在了解河姆渡、半坡居民生產狀況時,如果教師直接提問:“河姆渡、半坡居民有哪些生產技術?”這樣的提問會讓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自然也無法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所以,教師可以創設一個這樣的問題情境:“考古學家在挖掘河姆渡、半坡遺址時,出土了若干打磨得非常光滑的骨器、石器、陶器,有箭頭、魚叉、魚鉤盆、碗等物品,在一個窖穴里,還發現了稻谷、蔬菜子、麻布等物品。請同學們展開豐富的想象,想一想他們當時的生活狀況是什么樣的?”具有啟發性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探究的興趣,為學生搭建一個開拓思維、展示自我、大膽創新的平臺,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其次,教師要尊重學生好問的特點,學生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說明他們對這些問題感興趣,具有強烈的探究欲望。因此,面對學生的提問,教師要積極引導和鼓勵,使他們的興趣能保持,為他們將來的學習提供強大的動力,使他們積極思考,自主學習。所以,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管有沒有價值,質量如何,教師一定要耐心、熱心地給予指導,不能有厭煩和敷衍的態度,這樣會打擊學生提問的積極性,限制學生思維的發展,扼殺學生的求知欲望,嚴重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要想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就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讓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展示的舞臺。當然,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并不是不需要教師了,而是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由傳統教學中的“授魚者”變為“授漁者”。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不斷研究教學方法,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一開始,教師可以為學生搭建表演舞臺,比如,在教學原始人類的時候,課前教師可讓學生自主查找資料,整理資料,了解原始人類的怎么生活的;可以通過辯論會的形式,讓學生談談歷史的人物的功與過;還可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考察,然后總結、整理,在課堂上匯報。在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后,老師可以鼓勵學生自己選擇課題內容,并進行課堂設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為了收到良好的效果,學生的學習動力十足,教室內、操場上、圖書室等都能看到學生學習歷史的身影,他們通過自主學習,收獲了豐碩的學習成果,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總之,自主學習模式給歷史課堂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學生從原來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積極探究,充分發揮了主體作用,鍛煉了各種能力,最重要的是形成了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從而為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付秀云.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0(11).
[2]魏登云,楊蜜蜜,周憶.遵義市中學生歷史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J].畢節學院學報,2008,26(5).
[3]胡崇欽.談高一歷史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2,5(3).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