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娟
【關鍵詞】 數學教學;學習興趣;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4—0096—01
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發生興趣,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重要的主觀原因,良好的興趣是學習活動的自覺動力。”當學生一旦對某門課程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他們在學習活動過程中,思維、記憶、注意力等各種學習因素就能充分調動起來,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而在這種最佳的心理狀態下學習,就能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學習環境的直接或間接影響力是不可忽視的。那么,如何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呢?筆者是這樣做的:首先應從教師的自身做起,教師要主動參與其中;其次要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正確引導他們認識學習的重要性,領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最后通過自辦班級學習報、定期辦好黑板報、組織學生寫好數學日記、開展好數學興趣小組的活動、實施“超市式”數學作業、定期開展優秀作業展、組織學生參加各類數學競賽、做好培優補差工作等方式,為學生營造一個平等、和諧、民主、愉快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標指出:讓學生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基本知識,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學習生活中有價值的數學,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習目標,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挖掘生活中的數學資源,利用學生生活中熟知的例子設計問題,讓數學教學回歸生活。
例如,在學習“人民幣的認識”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從實際活動中去感知人民幣的各項功能。課前布置作業,讓學生跟著家長去逛一次商場或者去超市購物,并且記住所交易物品的價格,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告訴大家是怎樣購物的,并且再次模擬購物的過程,從實際當中感受到人民幣的商品功能及其用途,學會人民幣運用和換算,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需要數學。
三、創設質疑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在引入中有動力作用,在轉折處有啟迪作用,在思維的轉折點上有催人更上一層樓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新舊知識的沖突,在新舊知識的結合點處巧設懸念,以疑激趣。
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分類(按角分)”時,教師通過讓學生觀察露出的三角形的一個角,去判斷被遮掩的三角形是一個什么三角形。在學生回答后,教師設疑導入新課:“為什么看到一個直角和一個鈍角就可以判斷被遮掩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為什么看到一個銳角則無法判斷呢?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就會明白?!边@兩個充滿懸念的問題,自然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探求欲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為學習新知識做好心理上的準備,從而經歷了“無疑—有疑—無疑”的認知轉化過程。
四、巧用學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好動是小學生的生理特點,動手可以幫助學生豐富表象,架起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橋梁,達到理解掌握新知、培養學習興趣的目的。
例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通過貼、撕、裝、拆證明長方體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正方體六個面的面積都相等。通過搭拆框架證明長方體相對的棱的長度相等,并且有三組長度相等的棱,正方體的十二條棱都相等。通過貼、撕、裝、拆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很自然地認識和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而且通過動手操作,拓展了學生的認知領域,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學習興趣以及動手能力。
五、體會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因為成功會給學生產生動力,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給每個學生創造出更多的表現機會,充分利用“低、小、全、快”的方法,階段性地開放學生的梯級思維。由淺顯的問題入手,引導學生對習題得出正確的解答。學生經過對問題的獨到見解或創造性的思維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績,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最終讓學生明白只要努力,就能學好數學。教師在設計提問、板書、作業時要因人而異,分層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學生的不同要求,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以增強自信,提高學習興趣。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