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生新
【關鍵詞】 數學教學;激趣;激思;激情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4—0101—01
一、 激趣,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
很多教師都有這樣的體驗:臺上一人講,臺下眾耳聽;一池死水,微波不興,任你東南西北風,學生穩坐在正中。造成上述“死水”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師在課堂上講的太多,啟發誘導的太少,學生覺得無趣。愛因斯坦說興趣和愛好是最大的動力,只有當學生對學習內容或材料感興趣,把自己融合在教學情境之中時,學生才會主動去質疑問難、探索新知識。
如,學習“方程的概念”時,筆者從一個游戲引入新課:讓學生想一個數,說出把它除以2再減去3所得的結果,老師就能把你所想的數說出來。如一個學生說出的結果為6,老師就說:“你想的數是18”,經過幾次成功的實驗,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迫切想知道老師是如何“猜”到這個數的。這就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帶著愉快和求知的心境很快進入到最佳的學習狀態。
二、激思,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科學地設計出有趣、新穎、易于激發學生思考的問題,是教學成功的一個關鍵。古人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思考的權利,尊重他們提出的問題,以積極的態度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的質疑和思考環境
如,七年級數學方程教學中“甲乙兩人從相距100千米的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甲每小時走6千米,乙每小時走4千米。甲帶著一只狗,狗每小時跑10千米,這只狗同甲一起出發,碰到乙時它就掉頭朝甲這邊跑,如此反復,直到甲乙相遇。問:這只狗一共跑了多少千米?”猛一看這個題似乎無解,這時筆者提醒學生:題目中哪些量變了?哪些量沒變?能不能以不變量為突破口進而解題?經過筆者提醒,學生醍醐灌頂,很快找到了解題的突破口。
三、激情,促使學生自主學習
古代教育家朱熹說“教人不見情緒,比不樂學”。贊可夫也指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善于把情感教育寓于數學教學之中,不僅是對教學工作更高層次的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的需要。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始終將情感教育巧妙地穿插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學會良好的自我激勵技巧,以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首先可以利用數學本身的內在美讓學生獲得重要的情感體驗。例如,棱柱、棱錐、棱臺、圓柱、圓錐、圓臺等雖形狀各異,千變萬化,然而均可從極簡單的兩條公理逐步推導出它們的體積公式,令人驚奇的是:這些公式竟能統一于同一公式V=h(S1+S2+)中。其次,利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將內容化難為易、化生為熟、化理為趣,達到啟智開塞的目的。如,在“二次根式的化簡”一節中,為了根治學生解題時易犯=a的錯誤,要求學生解題時用絕對值保護來過渡,即=a。告訴學生要化簡,先讓脫掉帽子(根號)走到門口(絕對值符號
),至于如何走出門,這要看a的體質(正、負、零),體質強壯(a≥0)的直接走出門,體質虛弱(a<0)的必須帶上一根拐杖(負號-),以防摔跤。再次,撩撥學生心靈深處的情感之弦,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教學中注意“輕、親、清”,即輕松愉快、感情親近、條理清晰。一旦教師的真情被學生理解,就一定能化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產生有效的“正遷移”,變為學習的動力。最后,利用成功,升華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感。對學生取得的成績及時肯定,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產生愉快的情緒,從而升華為學習的情感。
總之,數學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生生積極互動的過程,既要有一定的組織性和計劃性,又要密切關注課堂的生態生成。課堂教學由表演走向對話,由預設走向生成是大勢所趨。其中,“激趣”是“前奏”,是為了“引入其中”,也是為了調動學習的內驅力。 “激思”是過程,它是為了“思辨其中”。 “激情”是升華,是為了讓學生“融入其中”,提高由此及彼的學習輻射力。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