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磊
【關鍵詞】 數學教學;高效課堂;構建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4—0103—01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實施有效教學,讓課堂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煥發出無限的生命活力,使學生成為真正學習的主人,是廣大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標。那么,如何構建初中高效數學課堂呢?下面,筆者談些自己的體會。
一、滲透數學思想,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數學思想是數學的靈魂,它隱含在數學知識當中,伴隨知識的豐富和數學思維的發展,只能逐步被學生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學時,教師應該以知識、例題為載體,向學生有機地滲透數學思想,逐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如,在教學“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時,組織學生類比方程組、方程組的解來理解不等式組、不等式組的解集的概念,使學生在已有知識上進行遷移,在主動參與、探索交流中不知不覺學到了新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了類比思想。
二、創設生動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 利用懸念型問題創設情境。針對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教師將學生未知的數學規律、法則、關系、事實等前置應用,創設新奇的懸念情境,展示數學知識的非凡魅力,有助于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熱情。
如,在教學“有理數的乘方”時,除教科書上的問題情境外,還可創設更讓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有人說如果將一張紙裁成兩等份,把裁成的兩張紙摞起來,再裁成兩等份。如此重復下去,第43次后所有紙的高度便相當于地球到月球的距離。一張紙的厚度是0.006cm,地球到月球的距離約385000km,你相信這個人的說法嗎?”學生對此感到好奇,很快就展開激烈的討論。此時,教師指出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用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有理數的乘方”。實踐證明,以此導入新課,學生會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很快進入學習狀態。
2. 利用生產、生活問題創設情境。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因此,數學教學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將教材上的內容有機地通過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抽象成數學問題,以情境的方式展示給學生,以此啟迪學生思維,消除他們對數學的陌生感和神秘感,這樣能起到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的作用。
如,在講“合并同類項”這一節時,我們利用最常見的“狗”和“羊”來創設這樣的情境:1只羊+1只羊=2只羊,1只狗+1只狗=2只狗,那么1只羊+1只狗=?第三個算式能相加嗎?為什么?
再如,有100元、50元、10元、5元、1元的人民幣混到了一起,要數一數這些錢,你會怎樣數?學生一般會想到先把它們分類,從而引出同類項的概念。
這樣將知識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巧妙地創設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放飛了學生的思維。
三、精心設計例題,提高學生靈活解題的能力
新課標明確規定:應使學生初步學會應用所學知識、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所以,練習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精心設計課堂練習,有效提高學生靈活解題的能力。
1. 針對易混易錯知識設計對比性練習。在教學中,對于一些易混易錯知識,不但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而且要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習題,讓學生通過練習、討論來區分、掌握。
2. 根據學生不同程度設計分層練習。學生之間是存在個體差異的,教師要承認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并針對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布置作業也是如此,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有層次的練習。
3. 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設計變式練習。變式訓練應抓住思維訓練這條主線,恰當地變更問題情境或改變思維角度,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引導學生從不同的途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講究課堂提問的方法和技巧
1. 提問要有針對性。教師所提的問題,既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又要針對教材的重點和難點。而且,教師發問時要心中有數,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問題。教師提出的問題無論是預設的還是即興生成的,都要有針對性,都應有聯系性和層次性,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對問題的興趣。
2. 提高問題的思維容量。教師的提問應該能激發學生思考,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生回答問題后,只要無原則性錯誤,教師就不能否定,應該抓住思維的閃光點,繼續引導,進而提高問題的思維容量。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