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教學;思維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3—0119—01
歷史思維能力的訓練需要有層次性,同時又需要有綜合性。初中學生正處于半幼稚和半成熟期、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盲目性錯綜復雜的矛盾時期。一方面帶有很多孩童的特點,另一方面也積累了少許生活經驗,身心正發生著很大變化,因而他們在歷史學科中的思維特點主要表現為:1.形式思維逐步發展并趨向成熟的同時,辯證思維開始形成并得到較快發展;2.再生思維發展的同時,創新思維也逐步開始發展。那么,在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呢?本文從思維能力的不同層次、不同能力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入手,闡述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方法,并結合具體的實踐活動分析如何逐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一、巧設疑難
“思源于疑”,只有當學生對所學問題產生疑問時,才能點燃他們思維的火花。如,在教八年級下冊第1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可以提問:“想一想為什么毛澤東在這里要非常明確地強調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引導學生思考。這樣不僅幫助學生明白本課的主旨,也鍛煉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同時,也使他們個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思維的碰撞中呈現和升華。
但是,啟發思維的難度要適中,量度要適宜,要恰到好處地引導,適時適度地指揮學生進行思維活動。
二、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努力設計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其次,教學要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都喜歡聽生動的故事,這是初中生的特征之一。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運用一些生動形象的講述或在授課中穿插一些歷史故事,不失為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方法。如,在講“莊子鄙視富貴利祿”時,可以從介紹莊子的生活經歷來說明,這樣既介紹了莊子的經歷,也說明了他的處世態度。再次,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創設一種歷史情境,將學生置于這種情境中去體驗、感悟、領會,真正學會學習。
三、組織課堂討論
課堂討論是改變歷史教學“一言堂”、“滿堂灌”,充分調動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形式。課堂是學生展示自我風采的舞臺,通過討論可以做到活躍思維,拓展思維,相互啟發,集思廣益。如,在講述七年級上冊第10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如何把諸子百家的治國方略應用到學校日常管理中?”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教師在組織討論時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大膽思考。
四、進行比較和對照
比較的方法有很多,諸如同一歷史時期不同國家的歷史現象對比。如,在高中歷史新課“鴉片戰爭爆發的背景”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把兩個國家都放在19世紀上半期(鴉片戰爭前)的時間刻度上做橫向對比(投影表格對比材料,采用提問和談話相結合的方式,表格如下)。
19世紀上半期的中國和英國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比較,得出下述結論:到19世紀歐亞大陸兩端的中英兩國興衰局勢已形成鮮明的對照。當然,教師也可以通過不同歷史時期的同類歷史現象、一個歷史事件的兩個對立面進行比較。比較的目的是指出異同,透過現象抓住本質,讓學生對歷史現象有更系統更深刻的理解。
當然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方法還有很多,如抽象概括法、指導閱讀法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讓學生真正掌握了歷史科學思維的方法,才能最終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學生只有按照歷史學科自身的特點進行思維活動,才能提高歷史思維的品格,從而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