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時空坐標來架構回憶性散文的解讀框架是散文教學中一個很好的嘗試。本文以《憶白石老人》教學設計為例,進行了如下的分析。
【關鍵詞】教學設計;《憶白石老人》;回憶性散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時空,時間與空間的簡略集合名詞,而“坐標”則將同為抽象概念的“時間”“空間”的交叉點確定,為人們尋找自我存在意義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照。因此,用時空坐標來架構回憶性散文的解讀框架是散文教學中一個很好的嘗試。現以《憶白石老人》教學設計為例,闡釋如下。
1984年1月21日《光明日報》副刊發表了艾青的《憶白石老人》,此文是艾青在齊白石誕辰120周年時所寫的飽含摯情的紀念文章。眾所周知,九十多歲時的白石老人,曾求艾青為之作傳,艾青以白石老人已有胡適等人為之撰寫的年譜為由,婉拒了老人。白石老人1957年與世長辭,艾青也正是在這一年因仗義執言,替丁玲“陳企霞辯誣而被打成”右派,進而發配北大荒,以致連齊白石老人的隆重葬禮都無緣參加。如魏建寬老師所言,遺憾經時間這位奇妙的魔法師兼釀酒師的釀制與窖藏,卻往往能為后世捧出一壇美酒。
一、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把握文本內容——圍繞白石老人的畫與白石老人的情誼;2.熟讀精思,感知作者情愫——如話家常的回憶飽含作者淡淡的愁緒;3.有疑正心,體認編者意圖——在時空坐標與人際關系中來確立自我。
二、教學重點
感知作者娓娓道來中的情緒;體認自我存在形式的對應關系。
三、教學難點
1.深入解讀看似平常樸素的“回憶”實則內蘊深厚的情誼與審美取向;2.細致剖析以“畫作”為媒介連接起來的“我”和“你”的典型性。
四、授課過程
(一)導入新課
陳子昂有一首傳唱千古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首詩很好地呈現了身處古往今來、上下四方的“宇宙”之中的人的深沉“孤獨感”。其實,今天的我們需要一個個具體實在的時間節點來確證我們的村子。劉亮程《今生今世的證據》就是最好的說明。這節課我們就探討艾青《憶白石老人》帶給我們那些關于存在的啟示吧。
(二)通讀全文,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情感基調
1.速讀全文,查找不了解的字詞句段。明確:“雅正”,敬辭,指將自己的詩文字畫請他人指教;“潤格”,為人做詩文書畫所定的報酬;“冊頁”,分頁裝裱的書畫。2.通讀全文后,你認為此文的情感基調是怎樣的?明確:平實的語言真摯的情感,如話家常的閑適背后略顯的淡淡的哀傷,淡淡的哀傷背后也有冷靜而深邃的哲思。
(三)熟讀精思,把握時空界限在文中的體現
找出文中所有標示“時間”的詞,疏通其脈絡(順敘)。
明確:
“1983年12月”,作者寫作時間的意義:白石老人仙逝已26年,上了年紀的作者愈發思念白石老人,也愈發領受白石老人的畫意詩情和情懷境界。
“1949年進城不久,看望老畫家”開篇:對于白石老人的敬仰與向往,也預示二人忘年情誼的重要性。
“1937年,七十五歲的白石老人‘瞞天過海”:俏皮天真中的莫大誠意。
“居京師八年”“居京華第十一年”:時間留下的印記就是我們來過的證據。
“最后一次”我去看他:沒有標注時間,恰恰作者情感上不愿意記得但理智又必須記得的糾結心緒;“永訣”的時代背景又有著莫大的難以言表的哀痛與惋惜。
(四)找出文中所有標示“空間”的詞,疏通其脈絡(表里)
明確:
“北京西城跨車胡同十三號”:白石老人的地理坐標,也是二人情誼的關節點,更是回憶的歸屬地。
“上海朵云軒”與“北京倫池齋”:白石老人畫作頻繁出現地,藝術作品流轉的中介點,更是情誼的催化劑。
“八尺大畫”“茅檐矮矮”“空白處”:尺幅千里蘊藉詩情。色彩可謂多姿、形狀惟妙惟肖,神韻點人佳口。
(五)有疑正心,體認《憶白石老人》的典型性
1.白石老人創作了大量滿含詩情的畫作,我們從作者的回憶中還能感知白石老人的哪些特點。明確:勤奮,年事已高仍筆耕不輟;務實謙遜,“我年輕時護花多么用心啊”;生活樸素;崇文尚雅,有情有義,“親自送畫”“轉送印字”“先生雅正”到“青也吾弟”直至“我有一個朋友,名字叫艾青”——提攜關愛后生。
2.歲月流逝,空間輪換,32年之后的“我們”能從文中領受哪些呢?明確:時光匆匆去,我只在乎你。
魯迅贈瞿秋白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海德格爾錄荷爾德林詩:尋找在那明媚湛藍之中的“詩意棲居”
(六)結語設計
艾青有句傳唱不衰也被拿來命題的“我的眼里為什么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想必這塊土地上也留下了白石老人的一個個厚重的腳印吧,同學們,每當我們仰觀宇宙之大時白石老人般璀璨耀眼的星會為我們指引方向,每當我們俯察品類之盛時那些詩文書畫足以讓我們感念,當然,我們身邊還有朝氣蓬勃的同學,和藹可親的師長。閉上眼,你我不會孤獨,也不曾孤獨。我們把“孤獨”留給飽滿人生之后再想吧。有所追憶勢必也會緩釋“孤獨”,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境,白石老人的蝦在跳呢。
五、板書設計
憶白石老人
艾青
觀其畫作:尺幅千里蘊詩情
想其為人:務實勤奮愛創新
憶其情懷:白石山翁燈未昏
作者簡介:張衍標,男,山東郯城人,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語文教師。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