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巧珠 陳桃榮 柳宓
[摘 要] 正常人體結構課程的教學改革是我校國家級中職示范校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我校把原中等衛生職業教育的《解剖學及組織胚胎學》整合為《正常人體結構》,以實現課程設置與農村醫生崗位需要的對接。教材主要基于農村醫生特定工作崗位的各項調查研究編寫,教材內容體現了“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 數字化;農村醫學;職業能力;校本教材
中職農村醫學專業是教育部在《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2010年修訂)》中新增設的專業,同期衛生部也明確規定該專業畢業生可參加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取得資格后,必須到村衛生室和邊遠貧困地區鄉鎮衛生院執業。因此,中職農村醫學專業畢業生的特定工作崗位為農村基層的鄉村醫生。然而,自2010年教育部增設中職農村醫學專業以來,多數中職學校教學一直沿用三年制專科和本科教學的模式和課程體系,即學科型教學模式與課程體系。[1]對基層醫療衛生人員的培養缺乏針對性,充分暴露了課程體系模式老化、課程設置缺乏新意、課程內容偏離崗位、教材建設明顯滯后等弊端。[2]一方面過于偏重理論知識,通常以邏輯講述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模式不適應于技能型、服務型醫療衛生人員的培養。另一方面較高的門檻和學習難度導致中職學生更難掌握相關技能,也易造成學習興趣的缺失。當前已進入數字化時代,中職農村醫學專業與之相匹配的高質量數字化教學資源有限,中職教師在數字化環境下難以駕馭課堂教學,教學效率低下。
目前,我國醫學院校絕大多數的研究是將視線集中在三年制專科及以上的學科教學改革上。而針對更加貼近基層、有更強實用性要求的農村醫學專業,中職教學改革卻缺乏有深度的探索。尤其是基于鄉村醫生特定崗位職能的行為導向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是當前基層醫療衛生人員教育體系改革中的空白,需要中職醫學教育工作者進行更深入、及時的探索和研究。于是,在學校領導及各級部門支持和幫助下,我們成立了“中職農村醫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基于鄉村醫生特定崗位職能的相關研究探索”的教育教學研究課題組。本課題由校企合作共同建設研究,參研人員由長期在教學一線進行課堂教學的教師和鄉衛生院及村醫務室的鄉村醫生組成。近些年教師們最焦慮的是當前“90后”的中職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其中重要原因是數字化時代沒有與之相匹配的學生喜歡看的專業教材。教材是實現教與學的載體,是學生成才成功的路線圖,在教育教學、人才培養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教材建設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教學質量的提高起著重要作用。[3]
因此,一年多來,我們首先進行了數字化環境下中職農村醫學專業教材建設的研究與實踐,共開發編寫了《正常人體結構》和《遺傳病與優生》兩本校本教材,并于2014年9月投入使用,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以農村醫學專業醫學基礎課程《正常人體結構》校本教材的開發編寫為例,闡述數字化環境下中職農村醫學專業教材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一、研究措施和方法
1.成立校企合作的校本教材建設指導委員會
教材建設指導委員會主要由學校教育教學相關領導、行業(醫院)專家、教研部主任、教研室主任等組成。由于本專業畢業生就業崗位為農村鄉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的基層醫生,行業專家除了邀請省、市級醫院有高超醫療水平和一定教學經驗的醫療專家外,還邀請了來自農村基層醫療一線的鄉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醫生,這樣的專家團隊既可保證教材內容的科學性和前沿性,更能體現針對職業崗位的適用性和必需性。該委員會主要承擔教材建設的組織、領導和決策之責,具體督導并組織實施教材建設的開發編寫工作。
2.成立校企合作的校本教材開發團隊
本開發團隊主要擔任正常人體結構課程的教材開發編寫工作,參與人員除本教研室全體教學人員外,還邀請了教材建設指導委員會的行業(醫院)專家。在教材的開發編寫過程中,由于企業人員的全程參與,從而能切實做到根據農村醫生崗位工作任務,確定崗位職業能力,導出教學內容,并以此為切入點提煉教學大綱,指導教師針對農村醫生崗位職業能力確定醫學基礎課程的知識需求等,設計相關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分析,從而更加準確地編寫課程標準及教學內容,真正意義上進行了校企合作,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的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
3.培訓教材開發人員的信息素養
當前,多媒體和網絡技術飛速發展,全球已經進入數字化時代。“90后”和“00后”的中職學生成長在數字化時代,可謂“數字化原居民”。數字化網絡信息就像空氣一樣充滿了校園里的每一個角落,中職學生每天從網絡獲取信息資源的速度和數量,遠遠超過了我們這些經歷了數字化技術從無到有的“數字移民”。如果我們這些被稱之為“數字移民”的中職教師沒有較強的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所開發編寫的教材仍然沿用傳統經典教材的思路和模式,那就是用前數字化時代的過時模式,來強制教育一種熟練掌握全新數字化模式的新生代,其教學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一本教材在保證其知識的完整性、科學性和先進性的基礎上,一定要具有時代特色,并具有創新性、適用性、啟發性和靈活性,否則是沒有生機和活力的,對學生是缺乏吸引力的,不但浪費人力物力,還會被喜追求時尚、喜顛覆傳統的中職學生所摒棄,直接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因此,中職教師要及時充電補習信息化技術知識,以提高信息素養。這樣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基本素質、思維方式等才能與時代同行,教師才能編寫出符合數字化時代要求的教材。
4.主要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調查問卷法、分析法、現場訪談法、專家座談法、頭腦風暴法等方法進行廣泛調研。
以2010年9月江西衛生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組織編寫的農村醫學專業《解剖學及組織胚胎學》教學大綱為藍本,基于鄉村醫生特定崗位對《正常人體結構》中的各知識點需求,設計“《正常人體結構》教學內容和要求”的調查問卷。對臨床鄉村醫生,我校后續其他醫學基礎課程、臨床專業課程教師,和農村醫學專業進入臨床實習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向鄉村醫生、教師和實習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各60份,請鄉村醫生按照他們所在科室的實際工作崗位所需知識技能,后續基礎和專業課教師按照他們所授課程的知識技能,臨床實習同學按照他們實習中所見的常見病、多發病所需的診療知識技能,分別對照正常人體結構知識點的需求,如實填寫《正常人體結構》的教學內容提綱和要求。最后,對《正常人體結構》調查問卷中的知識點需求程度進行統計分析。同時,對當前中職學生認知能力及學生喜愛的教材編寫體例形式也進行了問卷調查,盡可能使我們的教材符合學習心理認知能力及適應學生的情趣需求,而不是讓我們的學生來適應我們的教材。此外,我們還深入到農村基層衛生院,通過工作過程分析法、現場訪談法、專家座談法、頭腦風暴法等進行廣泛調研,進一步掌握農村醫生崗位工作過程所需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再進一步分析這門醫學基礎課程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實際需求,以便更好地開展中職農村醫學專業基于鄉村醫生崗位的行為導向教材建設工作,最終實現課程與崗位的對接,教材與技能的對接。
二、結果及分析
1.分析調研結果、編寫教學大綱和教學標準
從衛生部國家醫學考試中心職業資格考試大綱中獲悉,《正常人體結構》不是執業助理醫師考試內容,因此,我校把本次調研結果以及本教材開發團隊全體教師多年的教學經驗和臨床一線專家的臨床經驗,作為本次編寫教學大綱和教學標準的主要依據。
新教學大綱中要求“掌握”部分的教學內容主要由三方面綜合考慮生成:一是調研問卷教學要求中“掌握、熟悉”兩項,選擇人數之和超過總調查人數1/3以上的內容;二是某一課程教師回答教學要求中“掌握”人數超過一半的教學內容;三是本課程教師多年的教學經驗和臨床一線專家的臨床經驗“了解”部分的教學要求認定,主要是認為掌握和熟悉的總人數占調查總人數1/3以下的教學內容;其余部分為熟悉內容。而對極少數調查者認為要熟悉的“人體重要器官、系統的發生”的大部分內容,本大綱已刪除,少部分內容已放置“人體胚胎學概要”中,因而新教學大綱中教學內容比原大綱精減了一章。新教學大綱中的“了解、熟悉、掌握”三部分的比例分別為:13%、31.1%、55.9%,符合教學要求。新舊大綱教學要求中的“了解、熟悉、掌握”三部分教學內容的不相同比率達34.72%,此數據說明基于鄉村醫生特定崗位職能的課程內容設置,實現了專業課程內容與農村醫生崗位需要的對接,教材也實現了與生活、崗位、學生的貼近。
教學標準中的教學目標設置,根據特定的學生對象和學制,制定特定的知識、能力和態度情感目標;教學任務分解、教學重點難點分析及其解決方法上,體現基本理論知識、基本思維方法和基本實踐技能,具有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啟發性和適應性。其教學效果要達到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于一體,并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獲取信息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2.教材編寫適合職業教育活動新形式
教材主要是基于農村醫生特定工作崗位的各項調查研究編寫的,即以新編寫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標準為指導,融合國家執業助理醫師的標準,依據當前中職生的心智水平、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進行教學內容的組織和格式體例的編排。教材內容和體例上體現了“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且能適合項目教學法、問題導向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模擬教學法和角色扮演法等職業教育活動新形式,符合當前中職學生的學習需求。
3.教材編寫適應數字化時代需求
主要創新特點:①教材內容:在保證《正常人體結構》學科知識的完整性、科學性和先進性基礎上,以新的教學大綱為依據,基于崗位職能,體現教材內容的適用性,使內容貼近崗位;另一顛覆傳統的嘗試是對部分內容進行重新整合,如,把傳統教材中最后一章“人體胚胎發生發育概要”提前至第2章,從人體的起源開始,激起學生學習正常人體結構的興趣。②學習目標:在表達上打破傳統慣例,直接以考點提示形式提出,并在正文中加粗傾斜標注,更能讓學生重點關注,同時可增強學生學習的直觀性、趣味性和時尚性。③體例編排:符合當前數字化時代中職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在保證教材整體性和科學性的基礎上,不走傳統套路,增加或突出了病例、拓展鏈接,執業考試考點、知識要點等板塊,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④內容表述:教材內容表述上大膽使用多媒體,以適應數字化時代需求,從而適應學生學習。例如,把傳統教材中大幅枯燥乏味的文字,編排成比較表格、流程圖、關系結構圖等。如,對心臟外形的描述,先歸納為“一尖一底二面三緣三溝”,再把其重點內容列成表格比較;對椎骨的一般形態描述,先歸納為“一體一弓七個突起”,然后對它們的主要特點用表格比較;主動脈分部及主要分支,用流程圖形式表示。這種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更符合初中畢業生的心智水平,使學生愛讀想讀。
4.教材使用已初顯成效
創新型《正常人體結構》校本教材,已由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我校2014級農村醫學專業學生已投入使用,這種基于農村醫生崗位工作能力及數字化環境下的創新型教材深受學生和教師的喜愛。學生尤其喜歡對教材中簡明扼要、清楚易記、重點突出的多媒體化表述的內容,利用手機進行拍攝,隨身攜帶,利用碎片化時間和他們喜愛的方式進行學習,以享受學習過程。2013級農村醫學專業(75人)用傳統教材進行授課,其期中考試平均成績為67.50±0.23分,而2014級農村醫學專業(72人)使用的是該創新校本教材,期中考試平均成績為80.00±0.26,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P<0.01)。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葛道凱在談他的四個職業教育夢想之“讓學生享受學習過程”時說過:“職校的教學過程、課程設置、教材必須要改變,要讓這些學生的學習習慣和他們所能適應的學習方法與職校的教材和教學方法相匹配。首先從教材建設做起,教材要圖文并茂,通俗易懂……”因此,我們課題組審時度勢,在基于農村醫生崗位職業能力基礎上,建設了數字化環境下的《正常人體結構》校本教材。實踐證明,學生使用創新型數字化環境下校本教材可以提高學習興趣,從而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邊艷芬,高旭.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01).
[2]劉洋,張虹,楊琪.三年制專科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02).
[3]朱月慶.中職衛校校本教材建設的實踐與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12,(23).
責任編輯 王 慧